智媒时代,主持人创作价值需再提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4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人工智能模拟人声技术的日渐成熟,语言创作和传播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也改变了传统媒体主持人有声语言创作的路径。
智媒时代,人人都是有声语言的创作者,人人都是可以出镜的主播。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主持人有声语言创作的价值变得多元,并在智媒语境下重构。因此,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在语言传播等方面的优势,让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主持人在传播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主持人在享受时代带来的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提升创作价值,满足时代需求。
改变与融合
创作空间不断出新
在媒介形态和传播机制上,智媒时代的语言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语言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和在线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在传播主体上,智媒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模拟人声技术的普及与成熟,丰富了视听有声语言创作主体形态。
智媒时代,虚拟演播技术不断影响视听节目从生产到播出的整个过程,突出表现在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创作空间不断创新,相对单一的创作场景被打破,语言传播呈现出虚拟演播和现场主持交互的态势。因此,主持人应表现出更强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使节目富有纵深感与立体性。
如今的节目中,受众常常可以见到,主持人从一个固有的真实空间进入由技术设定的多维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和现实的巧妙切换并有机结合中,实现有声语言创作的交互性。例如在《今日说法》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在讲述有关案发现场和环境的细节时,节目组会利用虚拟演播技术模拟重现案发现场,这能够令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能随着主持人一起思考、分析案情。当案件真相大白后,主持人撒贝宁再“回到”现实演播室中,就这一案件给人们带来的警醒和思考进行解读或评论。在这样复合化的场景中,受众对于分析案情的体验感、侦破案件的参与感倍增,提升了节目的传播价值,这无不体现着智能媒体时代对有声语言传播的积极影响。
坚守与践行
发挥能动性“再把关”
对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主持人而言,虚拟演播技术的投入使用,让传统主持人面对镜头“我说你听”的单一话语形式,更多地演变为“百家之言”的互动体验式表达,从过去线性传播到现在的沉浸式主持,主持人由原来的播报者转变为事件的参与者、引领者,其主动性更加凸显。在这个时代,主持人更应该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做好价值引领和思想先导。
首先,积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随着传播技术的便捷和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来到,视听产品更是比比皆是,这也导致了一些良莠不齐、随心所欲、不明是非的有声语言作品乘虚而入。这就需要每一个有声语言创作者自觉抵制,当好“把关人”。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如今的智能媒体时代,“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都是媒体人的重要责任。
其次,充分展现人文关怀,强调人性创作理念。作为新闻生产技术与工具,AI合成主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们可以不受生理因素影响,做到连续不间断的直播以及不会出现口误等播出事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有声语言创作和传播活动中,AI主播仅仅只是工具,缺少反应和共情能力,更不具备人文关怀,显然无法取代真人主持人。
作为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双向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在语言传播策略、个人表达风格、情感态度传递等各方面的能力,其在创作中的表达和情感直接影响着传播内容的属性,以及受众对这一内容的态度和判断,甚至影响到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智媒时代,信息的有效传播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受众在情感和思想上的统一,受众对传播者的认同也是建立在人文情感和正确创作方向的基础上,其核心依旧是“人文”而并非“科技”。
最后,切实增强社会公信力,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传播媒介是权威的,内容的输出是严谨规范的,这保证了有声语言创作传播的前提——真实性。智媒时代,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弱化了主持人“把关人”的作用,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为主持人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现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等相关要求,大多数媒体和传播平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面对信息本身所引发的价值判断等波动因素,还需发挥主持人的能动性,通过创作进行“再把关”,使受众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舆论正向发展,这既是广电媒体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时代使命,也是提升其创作价值的重要路径。
转型与优化
展现个性化风格
智媒时代背景下,主持人想要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因此,主持人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适当转型并优化创作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主播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收视(听)率,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就是收益。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创作风格千篇一律,远不能满足智媒时代用户对视听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智媒时代,主持人要适当展现出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并融入自身创作风格,使自己在百花争艳的视听产品中独树一帜,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更能够使流量获得提升。康辉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代表,以往在《新闻联播》中展现出的是严谨、庄重的创作风格,但康辉在《主播说联播》中的不同表现,同样受到了众多受众的喜爱和好评。在之后的《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的Vlog》等节目中,康辉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对习近平主席出访巴西等国的新闻进行了报道,充分展现了其创作魅力,收获了大批流量和粉丝,成功完成了智媒时代的个人转型。
当前,有声语言传播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创作主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智媒时代下,主持人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学习新媒体行业中使用较多的直播、录音、配音、视频制作等软件,善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依托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体现创作主体的智媒应用能力。
智媒时代,很多受众是先对创作主体及作品产生兴趣,进而才关注相关账号。作为总台权威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1+1》的主持人和评论员,白岩松犀利的点评、睿智的分析、正确的引导,令其深受广大受众喜爱。2021年年底,白岩松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发起并主持了高校巡回演讲节目《开场白》,针对Z世代的热点问题同广大青年受众一起分析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场白》在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将内容升级优化,与年轻人深度交流、智慧对话,符合智媒时代目标受众的需求,加上主持人在专业的角度带来独家见解、生产独家观点,获得广大受众认可,而平台的延伸也为有声语言创作价值提升带来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