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里》

深刻而优美的警示之作

作者:李建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柳青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作家,是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的作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创作的《在旷野里》(中国青年出版社),是一部向生活提出尖锐问题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旷野里》准确地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代氛围,描写了人们进入和平时期和社会转换过程中的热情和焦虑,描写了社会地位的变化造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这部小说循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外在的线索,讲述消灭棉花害虫的故事;一条是内在的线索,关涉干部的情感生活和“权力异感”问题。所谓“权力异感”,是指一种消极的权力感受;追求这种感受的人,总是表现出对人和生活的傲慢态度,总是追求物质享乐、虚荣心和权力欲的满足感。

  从书中关于“权力异感”的充满典型意味的描写里,人们可以看见果戈理式的喜剧场面,可以看见契诃夫式的讽刺描写,也可以看见柳青的正义感、反讽精神和文学才能。柳青的描写,生动而又辛辣,显示出充分的真实感和丰富的人性内容,最终带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惊异感。在写长篇小说《在旷野里》的时候,柳青已然是一个严肃而勇敢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旷野里》展现了柳青娴熟高超的语言艺术。这部小说运用了大量直接的正面描写,即那种形神毕肖的工笔画式的细节描写,它要求作家通过对“形”的直接描写,来写出作家的“心”和“神”。在景物描写上,柳青接受俄罗斯文学影响,除了客观的绘画描写法外,还有主观性很强的抒情化描写。柳青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描写,用第二人称的方式抒情,从而将内在情感与外在的物象打成一片,凝结成一个情景交融的抒情意象。这样,人们在打开他的画卷的时候,就获得了双重的审美享受:既感受到了物象的形式之美,又感受了心象的情感之美。《在旷野里》的语言显示出成熟而清新的风格,他将方言融入规范的雅言,从而赋予自己的语言以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常的亲切感,成功地处理了语言的雅俗关系。

  《在旷野里》接近收煞的地方,有这样一句叙述性的话语:“出了北张村,重新到旷野的路上。两个人沉默了好大工夫,老白提出他自己的问题。”在象征的意义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要走出自己的“村子”,都要重新走到“旷野的路上”,都要“提出他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