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号 感叹号 省略号

作者:解慕宗(教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读案前灵趣书。2023年是我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以下简称《中化参》)结缘的第十二个年头,目前已经研读了148期《中化参》。12年来,我按照“读进去—做出来—写下来”的“三部曲”拜读每一期《中化参》,用书香磨砺思维、启迪心智、浸润心灵;12年来,我参加了每一次《中化参》组织的大型线下论坛,以刊会友,“好刊共读”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学习共同体的巨轮在教育的海洋中乘风破浪;12年来,我手不释卷,逐浪而望,追慕智慧之思、寻觅灼灼之见,以期化为成长之琼浆玉液。

  为何与《中化参》结下了不解之缘?时光追溯到2011年9月的一个午后,还是大三学生的我翻开了朋友赠阅的《中化参》,缪徐老师的文章《亦师亦友亦舞台》瞬间吸引了我,从此,期刊的“粉丝团”多了一员。从“粉丝(读者)”到“铁丝(忠实读者)”的催化剂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三个符号:“于细微处见知著”的疑问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叹号、“于无色处看繁花”的省略号。亦师亦友,良师益友,《中化参》与我共成长。

  疑问号:于细微处见知著

  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概念,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奔涌而来。仰望星空,乱花渐欲迷人眼;脚踏实地,切磋琢磨在课堂。拨开新概念的迷雾,最为困扰一线教师的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常态课,到底应该讲什么?怎么讲?面对这样的疑问,我选择翻开《中化参》,听听作者们的真知灼见。

  物质结构的常态课应该怎么上?白建娥老师以“钠原子光谱”为主线贯穿始终,她的课例告诉我们: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不应浅尝辄止,应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探秘微观世界,揭开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有机化学的在线课应该怎么上?孙华老师从石油到口罩探究丙烯性质,他的课例告诉我们:技术可以赋能学习,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课堂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课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怎么上?陆燕海老师从科学到技术剖析“镁的提取及应用”,他的课例告诉我们:知识与工艺并举、科学与技术交融,学习方能真正发生。

  《中化参》的许多作者都是一线“草根大师”,在与作者们对话的过程中,问题的答案愈发清晰。其实教书不是炫技,育人也没有兵法,教书育人就是把学生放在心里,让每一节课因为有了思维的温度而精彩纷呈。《中化参》中展现了太多好课,一堂好课是“知微见著”的艺术:于细微处见情感,小素材有大智慧、小案例有大启发,当情感被激活,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能领略深层次的教益、思想的警策和哲理的启迪;于细微处见成长,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感受拨开迷雾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成长就在无形之中。

  于细微处见知著,见到的还有切磋琢磨后的精彩纷呈。

  感叹号:于无声处听惊雷

  阅读一本好的期刊,就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读《中化参》,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一篇篇深入浅出的理论剖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教学案例、一句句意蕴深远的专业表达。掩卷沉思,留给我的是无数个感叹号,宛若无声处的惊雷,提醒我不断叩问教学的真谛。

  读江敏老师《在实验中展现化学的魅力》,我惊叹于自然界有趣而有序的魅力。江老师宛若一个魔术师,让学生体验从宏观现象感性想象微观结构的妙趣横生、从微观机理预测宏观性质的科学严谨。化学教学的真谛在于给学生营造体验的过程,体验微观中的想象与推理、定量中的直觉与严谨、系统中的收敛与发散,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读保志明老师《不考的知识也有教的价值》,我惊叹于学科理解的重要性。怎样摆脱碎片化、呆板化、结论性的考点知识的束缚?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理解至关重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教师应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精心雕琢每一节课,不断提升学科理解力。化学教学的真谛在于创造思维碰撞的空间,期待学科本真的世界、教师心中的世界、学生眼中的世界能水乳交融,碰撞出华美的交集。

  读孙华老师《基于STEM理念的“氢能迷你汽车制作”生态式实验活动》,我惊叹于学科实践的指导价值。燃料电池不能做实验吗?非也!STEM教育与课堂教学始终是两张皮吗?非也!我们需要唤醒沉寂的课堂,让教师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建构者和实施者。化学教学的真谛在于架设情感的桥梁,创设“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开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力、精准的判断力和积极的行动力。

  于无声处听惊雷,听到的还有雷雨过后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省略号:于无色处看繁花

  阅读《中化参》不同板块的文章能从多个方面获得教益。学习教授们对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多维度领会新课标精神,为实践探索提供方向上的指引。品读专家们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科理解,重新认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教学。赏析学者们对于实验教学的研究,有利于重新审视化学实验的地位和功能,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研习老师们对于考试评价的研究,有利于站在高位审视考试命题,深入教学评价的内核。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囿,研读《中化参》,且教且研且深刻。刊中呈现出诸多名师的“大化学观”,读刊感受到的是“举重若轻,万物不絮于怀”的大视野、大格局,《中化参》宛若一壶茶,品尝后给人一种回味绵长的感觉。品味专家学者们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发现课堂不再是狭小的一隅,而是浓缩大千世界的广袤画卷。从理论到实践,课程标准还能怎样解读?教学评价还能怎样实施?教材实验还能怎样改进?高考试题还能怎样应用?伴随着这样的叩问,读刊后留下的还有省略号,省略号也是留白的部分,唯有悉心的探索和实践,方能实现于无色处看繁花,再普通的课堂也能繁花似锦。

  于无色处看繁花,看到的还有教育教学的美好模样。

  2023年岁末,回首这148期期刊的阅读,像极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初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伴随着入职初期的迷茫和困顿,我在阅读中回看前人的求索之路、憧憬未来的探索之路;如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充满“素养味”的课堂值得我们孜孜以求,读刊已经成为我教学教研的一部分;未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期待顿悟时的酣畅淋漓,寻寻觅觅间,我们可能会领悟教学的真谛。

  2024年,继续读刊,继续深耕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