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书里寻找清凉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一
又是一个暑假,就像候鸟再一次飞回。
这几日酷热,难以沉下心来阅读。在抵达安静之前,还是费了一番心思:泡了壶普洱、挑了素日里最喜欢的一张碟,一个人平和地面对自己。
翻着旧日的书籍,闻到一股自书本中落下的霉味,和着一些纸浆样的香草味道,时光仿佛回到了那个阴雨天,武大校园图书馆中那昏黄灯光下的一隅,那一排古书架上的书本,也是这样的味道。
原来,味道是有记忆的。能带你飞越时光,不论你何时取出,都为你打开旧日封存好的信息。
手指触摸铅印的字迹,再一次展开。
每一次翻阅,都是与一位老友的重逢,带着昔日的温和来跟我相认。她们,是我从浩瀚的书海中带回的,每一本都印着我曾经的喜爱。
终于,我也发现了一些被我忽视的老友:她们被安放在那里,朴实的外表下有暗暗的光芒,却因为我的辜负从来都被隐秘着。
书,又不是人,不会自己跑过来邀宠的。
这一场叙旧,从读丰子恺先生漫画开始。
二
从前年轻的心,不曾像现在这样醉心于丰子恺的画。
他的那一幅幅小画,简单而又意味深长。
简单——是我对这些画作的第一印象,这应该也是所有喜欢丰子恺绘画的人的感受吧。
喜欢这样的素净。一简到底。就像这张画作,疏朗简洁至极的笔触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廊上是卷上的竹帘,廊下有木桌茶具,画面中一弯月牙高挂,题款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让人每每看到都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简单,不是没有内容的简单,却是王国维所说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种境界。
是高处归来时的领悟,深刻领悟后的从容不迫。
三
丰子恺先生的画中总有一种浓浓的古意。
凡是这样的画,直接引你遐想而行。浓浓的古典气息,悠悠地从画里透出来。顷刻之间便用他的笔墨传递给你,你仿若读到了一首首诗,只因诗词是这些画作的魂魄。
例如那一幅《梧桐树》,这样疏淡的画面,来自吕洞宾的一首小令《梧桐影》:“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另一幅《牧童归去不须牵》,则取自宋朝普明禅师的“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由此想到,中国古典艺术,诗与画是双生的,含蓄而深长的意境是相连的。这种意味,恐怕连音乐也是相通的吧,它们到底是一脉相承。中国文人画,大都蕴含了诗词的底子。
四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有着无限的留白意境,擅长用空白处道尽绵绵意境。这样的留白,不是空洞,不是无力,而是欲语还休的休止符;更是休止符之后的等待,静静地等待是为了掀起更大的共鸣。
这样的留白,也是空中鸟儿飞过后的娴静,是深山流水淙淙下的尾音,是竹林风吹叶子沙沙后的入定,更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禅语,是空的味道。
翻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时时可感到一种无言的静谧。在《燕归人不归》中,深深让人感叹:这样的等待,是用时间熬成的思念。
窗前斜倚等待归人的女子背影寂寞而安静。遥想着:古时的那一封书信,宣纸在油灯下被郑重敞开,落下几滴笔墨的同时,院落那头也落下了几瓣杏花吧?而要翻过山越过岭,要听得多少马蹄声落下,这样的书信才能到达被牵挂的另一头……
这样的留白,简约中流溢出无限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
五
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与动人情趣,总有一种质朴无华扑面而来,它给人以生活的希望和浓烈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质朴味道,是第三第四泡的普洱,醇厚过后开始由浓转淡,汤色润泽红亮,茶香悠长……
看《村学校的音乐课》,画的是先生上课对学生拉胡琴,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音乐课,连眼睛眉毛都可以省去,只留下嘴巴,却是更加具有表情的。
这些画,就是这样具有清新的生活味道,又别具一种隽永和含蓄,普洱一样带有浓厚的泥土气味,是一身布衣掩盖不了的文人气质。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近乎传统国画的抒情色彩,含有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让人感觉更大的力量包容在画意中。
《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白描的是抗战以后,画家回到家乡的感觉,残垣断瓦间,一棵高大葱郁的树。站在院墙外的他,正满怀怅然地张望、倾听和回忆。
看先生生平事迹,感叹他是如此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人风骨,感化着一代代人,透过这些画作,我们等于看到了坚守的力量、美的力量。
面对时代的不和谐,而能悲天悯人的,才是大师。
在炎炎夏日,这是怎样酣畅的一次与阅读的相会呢?
丰子恺的画,还具有更多的温暖、童趣、素净,等着我慢慢去品味,去感悟,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