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坎坷 笑对人生

作者:朱梅(小学教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功利性读书,一种是非功利性读书。功利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生存,而非功利性读书,则可以开阔视野、怡情养性、提高素养,并提升审美能力和对幸福的感受力,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换言之,一个人活得好不好,日子过得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功利性阅读决定的。

  这几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读散文了,尤其是名人传记。前段时间,我又读了一本写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古代文人读书的理想大多是经世济民:就是使社会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贤士的立世准则。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人,当然也是如此。他是宋神宗亲自选定的宰辅备选人,但他的仕途却极其坎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贬或被黜。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可爱、高贵而又极富魅力的苏轼吧。

  从小博览群书的苏轼,拥有一双认识真知的慧眼,能写一手妙笔生花的文章。在他耀眼的惊世才华中,透露出他真诚的爱国思想和深厚的爱民情怀。

  每到春天,杭州苏堤上桃红柳绿,美不胜收,游人如织,苏堤春晓早已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很多人知道,苏堤是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修建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果没有当时苏轼对西湖的治理,西湖甚至整个杭州城都早已不复存在。苏轼两度为官杭州,第一次是30多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50多岁时任杭州知州。而第二次来做知州时,西湖已被葑草藻荇堙塞了一半。于是,苏轼上奏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定了周密的行动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所以,今天我们才能见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魅力西湖。

  其实,早在苏轼治理杭州西湖前10多年,他从密州调任徐州做知州时,就修建过一个西湖(现在叫云龙湖)。当时,黄河决口,洪水淹没了整个徐州城。苏轼带领城中百姓抢筑抗洪大堤,夜宿城上巡查险情。最终,历时70多天的洪水退去。由于抗洪有功,神宗皇帝亲自下诏褒奖苏轼。徐州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好太守,纷纷杀猪宰羊。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回赠肉”至今仍在徐州一带流行,它就是“东坡肉”的雏形。大水过后,苏轼率领百姓用木头加固大堤,并栽种柳树护堤,成为徐州城外一道美丽的风景,人称“苏堤”,这是苏轼修建最早的苏堤。在徐州、杭州西湖苏堤之后,他后来在惠州也修筑过一条苏堤。所以说,苏轼是名副其实的水利工程专家。

  苏轼离开徐州之后去了湖州,不久就发生了“乌台诗案”,其实就是文字狱。苏轼在狱中待了100多天,差点死在狱中。出狱后,更是屡遭贬黜。

  “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到了黄州,没有任何俸禄,一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城东开了一块荒地,这块坡地西高东低,当地人称之为东坡,这就是他自号东坡的由来。

  初到黄州的那段时间,刚刚经历了劫后余生的苏轼又面临生计之苦,这是他人生最黯淡最凄苦的日子,那首著名的《卜算子》,写的就是他此时的境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被巨大的打击击倒,很快从短暂的颓废中超脱出来。他的许多诗词、文章佳作都在此时相继写出,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所透露出来的处变不惊的平静和宠辱不惊的淡然,如果不了解词的写作背景,根本想象不出这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被贬黜的词人所作。还有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伟,是苏轼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他的散文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高超见解,可谓千古绝唱。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已经摆脱了逆境中的沮丧和消沉,变得乐观、豁达、随缘自适了,甚至超脱了生死与得失。清风明月,流连其中,自得其乐。

  黄州,应该也是苏轼最幸福的地方吧。一次,他酒足饭饱后,拍着自己的肚皮问家里的侍女:“你们说说这里面都有什么?”大家都说:“一肚子的诗书文章。”朝云却笑着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从此,苏轼将朝云视为知己。朝云后来还陪他去了另一个贬谪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写于惠州。

  苏轼最后被贬谪的地方是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他去世时是64周岁,去海南岛时已经62岁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是他当时的生存状态。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苏轼也在想着为百姓办事。他在海南岛开办学堂教育,他所教的学生姜唐佐,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海南岛的第一位进士。从此以后,海南岛学风渐开,宋、明、清几代出举人700多人、进士近百人。

  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但这些都不足以道出苏轼的全部。苏轼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作品超越了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洗却了李白的天马行空,回避了杜甫的悲苦愤懑,天真淳朴,清新自然,豪放洒脱,如行云流水,开创了一代清新文风,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文人品格。

  苏轼的一生,坎坷磨难不断,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正如他在词中所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活出了人生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