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种子 静待花开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9

  在《温儒敏语文讲习录》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看到这句话时,闫小会会心一笑:这句话真说到自己心里去了。

  闫小会是河南省洛宁县第一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多年来,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为孩子们书写出向上绽放的精彩人生。


  书香作伴 不负韶华


  今年44岁的闫小会出生于普通农家,从小就喜欢读书。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物质贫乏,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买书。“小时候读得最多的书是学校发的课本,课本拿到手里,就翻来覆去地读,连序言和后记都不放过。”闫小会说,偶尔得到一张报纸,连中缝处的广告也要读一读。

  上中学后,街上风行“租书”,一天一毛钱,按天出租。闫小会回忆,多少个夜晚,她下晚自习,完成作业,在家人的催促声中假装入睡。“等夜阑人静,再悄悄起床,不把书读完绝不睡觉。”那些“蹭读”时光里,书香作伴,她从来没有觉得学习苦,一缕书香芬芳了岁月,馥郁了流年。

  后来,她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取师范学校。入学第一天,她就办理了借书证。望着图书馆里数不清的图书,她一本本抚摸过去,不禁发出感慨:“在图书馆上班,真幸福啊。终于能够免费读书了,我一定要读个够!”于是,她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在校三年,她读了很多世界名著,借书、还书成为她求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教书育人 痴恋阅读


  走上工作岗位,闫小会选择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做语文老师,可以天天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闫小会介绍,从教20多年来,她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不管在哪里,她都喜爱阅读,坚持阅读,读书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闫小会坦言,自己读得最多的是专业书籍,也读文学经典,对季羡林、史铁生、林清玄等名家的散文如数家珍。教室里、办公室里,学生的记忆里,都留下了她读书的身影。她还和学生一起读《水浒传》《红星照耀中国》等,师生共读让教室里书声琅琅,氤氲着书香,他们共同成长。

  繁忙的工作之余,闫小会积极参加全国教师联盟发起的读书会,坚持读书打卡,先后阅读了《我就想做班主任》《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创造的无限可能》等图书。她还报名参加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习,结识全国各地热爱读书的人。“通过阅读,生命得到滋养,能力得到提升。”闫小会说。

  除了自己读书,闫小会还鼓励身边的老师读书。做语文教研员后,她创建“书香与共”读写交流群,每月共读一本书,吸引身边的语文老师参与。他们利用喜马拉雅、荔枝APP等录制音频,在语文学科群、微信朋友圈转发,形成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他们围绕新课标,共读《朝花夕拾》《昆虫记》等,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引领全县老师做阅读的推广“大使”,带着一群热爱读书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


  心向阳光 岁月留香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在闫小会看来,阅读使她的眼界更开阔,写作使她的内心世界更深邃。她在语文学科领域快速成长,曾获得河南省优质课赛讲二等奖,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因为业绩突出,她从乡村小学调到县直中学,后来又应聘到县教体局教研室负责全县初中语文教研工作。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丝毫没有懈怠。她早已把阅读与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享受着笔尖流泻带来的幸福。她申请了微信公众号——春暖花开 心向阳光,记录她读书、教育与生活的精彩瞬间,发表原创文章440余篇。她像一粒种子,默默扎根,努力生长。

  闫小会不仅自己坚持写作,还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帮助学生投稿发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她的很多学生获奖,自己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洛宁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师张燕歌发自肺腑地说:“做闫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做语文教师也是幸福的。我要和她一起读书,像她一样,做一粒读书的种子,带领我的学生一起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读书薪火相传。”

  做一粒读书种子是闫小会的梦想,也是她努力的方向。“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而读书种子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形成气质,增长才干。”闫小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