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肩书本是行装

作者:《中国文化报》编辑中心副主任 党云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9

微信截图_20240329091443.png

  我是一个快乐的读者,喜欢纸上的行走。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奖励了我一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上下五千年》,从此侃历史成为我延续至今的爱好。在中学的时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给了我精神的力量、前行的动力,也让我看到了到村庄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的可能。我开始认识到阅读的意义,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到了张炜的小说《远河远山》。书中的“我”一生对文字、纸张痴迷,并说:“我爱‘字’,更爱它们连接在一起,成为一条小溪或跳动的火龙。”张炜笔下的行走让我听到血液中流淌的呼喊、呼啸的风声,《远河远山》让我明白,幸运的人穿越千山万水也会遇到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人。如今距离我从学校的书架上拿下这本书已经过去了20多年,而我对阅读的兴趣从未减弱。阅读是精神的丰盈、文化的传承,可以说,阅读就是我的大学。

  自2014年以来,我跟随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多次参与“书香中国万里行”、“红沙发”访谈等活动,还参加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等推荐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4月举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我作为媒体代表,有幸在“书香中国万里行·媒体眼中的全民阅读”活动中作了现场发言。我跟随联盟走过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地区,走进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企业、农家书屋、书城(书院)、图书馆等,还看到书架上书开书合,也见过书院里的花开花落,阅读带来的感动主要来自亲眼看到的每个人对阅读的坚守,一个个阅读榜样让我认识到阅读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在“书香中国万里行”的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我才采撷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素材,真切感受到“阅读改变命运”。

  读万卷书让我体悟到文脉的传承,行万里路让我感受到时代的诗行。在路上有浓郁的书香,让青春的梦想荡起启航的船桨,让疲惫的心灵盛满温暖的力量,让他人的经历成为自我成长的行囊。《后汉书》中的“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八个字,让我看到了古人的风骨。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二》中收录了才女思慧《过岭》中的一句“半岭梅花成故旧,两肩书本是行装”,正是我梦想的写照。

  阅读带给我的思考主要体现在评论写作中。我切实感受到,评论不是语言的抚慰、文字的游戏,而是以鞭辟入里的剖析来问诊。评论要有原则、有视野、有情怀、有锋芒、有眼光,依托学养的洞见带来情感的共鸣。评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写作评论在接续文脉、把握当下新的文学样态,为读者扫雷、为作者指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枚曾有“家贫梦买书”的酸楚,今天的读者则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比如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电子书会不会导致纸质书消亡,屏阅读是不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是不是弊大于利……其实阅读与时间、地点、形式无关,而是与内容相关。无论是在图书馆中默默翻阅,还是在地铁上刷屏,一切都因为阅读而变得美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与新世界的大门只隔着一页纸。阅读不仅是和有趣的灵魂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提供了审视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机。通过阅读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通过接触多元的书写会激发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进而培养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我的理解来说,阅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为推广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提供了重要条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多元手段凸显经典价值、立体呈现阅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业界的职责所在。

  阅读让个体找到内心的归宿感,成就个体的创造性,契合个体的价值观,个体汲取阅读营养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的过程。在文化的未来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在为文化传承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这就是阅读对我们的馈赠。难得的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阅读者、越来越多的同路人,以书籍为船,以阅读为桨,把梦想从历史深处的码头摆渡出来,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