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海防形势提供权威史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18
有明一代,中国沿海地区时常遭受倭寇的侵扰,沿海州县生灵涂炭。明代中后期,诸多有识之士痛感倭寇威胁,呼吁加强海防,纷纷著述、绘图立说,用各种方式表达其海防主张,因此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记载和比较多的海防图说。
在研究明代海防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发掘和利用了大量档案和文献资料,特别重视直观的海防图说的搜集和利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珍藏的《明崇祯彩绘江防海防图》《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尚未公布与利用,这两幅江防海防图不仅可以证实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早在明朝已经纳入中国政府的管控之下,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具有重大历史和政治价值;而且将台湾海峡两岸及其附近海域(包括福建沿海岛屿、台湾、澎湖列岛、琉球和吕宋在内)视为一个战略区,反映了明代地理知识增长情况以及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明崇祯彩绘江防海防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这两幅军事地图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将为研究明代后期海防形势、军队部署等提供新的权威的第一手史料,同时对于今天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整理挖掘珍稀的军事地图历史价值,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审视历史上海防建设的成败得失,具有现实意义。
《明崇祯彩绘江防海防图》系一军事地图,依据明代长江防务制度,绘制了江西九江瑞昌县到长江入海口崇明岛、吕泗段,即长江中下游江防段所设置和建造的巡检司、墩台的所在地点及相互间的距离,方位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出长江口后右转向南,从上海宝山到福建流江水寨,绘制了今浙江海岸及近海岛屿上卫所、烽堠、瞭望台所在地点及相互距离,浙江海防区段,大陆在上,海洋在下,大体呈左南右北走向。长卷绘制的区域,以明代行政区域划分,归属南直隶和浙江。
长卷无绘制者,亦无绘制年代注记。但图中在太仓州刘家河河口处注记“刘家河,此河今已淤塞”提供了该长卷绘制的年代信息,以方志文献及相关舆图记载的刘家河淤塞的时间,可以断定此图绘制于刘家河淤塞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至十七年(1644年)间。因此,本长卷绘制的年代可以确认在崇祯末年。此外,图中“巡检司”因避讳而简称“巡司”,可以佐证该图绘制于崇祯年间。
由于《明崇祯彩绘江防海防图》绘制于明崇祯末年,兵荒马乱,朝代更替,其之所以成为未竟之图,一是绘制明代江防、海防已无必要,也无实际意义;二是绘图者在这样的时段里绘制工作也难以为继。所以,《明崇祯彩绘江防海防图》作为一幅军事地图,它是一幅未完工的地图,是为半成品。即便如此,这幅长卷以其独特的将江防、海防融为一体的绘制方式,在明代舆图史上独树一帜,占有一席之地。
《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主要描绘了明代万历年间福建沿海的海防设施与海防要点,显然是为巩固福建海防需要而绘制的,本质上是一幅军事地图。
《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的绘制,从图中有关台山岛和南麂岛的注记中可以发现,在金学曾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条上防海四事后,台山岛的驻防力量已经得到加强和调整,而在其防区外的南麂岛的军事布置在绘图时仍处于“题未覆”状态。而兵部响应金学曾加强南麂岛守卫的答复发生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因此推测《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绘制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下半年至二十六年(1598年)上半年间。大概率是应福建巡抚金学曾之约为巩固福建海防而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发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即荷兰第一次侵扰澎湖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事件在澎湖列岛的有关注记中没有发现,且在注记中留下有“近闻”的痕迹,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金学曾调整福建海防事宜有关,证明《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在“澎湖事件”发生之前,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已经绘制完成。
《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推测为金学曾任福建巡抚期间命人绘制的一幅以加强福建海防为目的的海防图,它不仅非常完整且详细地描绘出福建沿海的卫、所、寨、镇、巡检司、墩台位置,且在战船可以停泊和避风的港湾、澳口,不仅有港湾可供停泊船只的数量,还有各港湾适宜停泊风向的提示,对水师巡防有重大参考价值。图中在注记岛屿间的里程四至时,引入了“潮水”计程法,为明末海图绘制的新方法。在加强福建海防的前提下,绘图者将当时掌握的地理知识尽可能多地绘制在图中,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幅迥异的海防图,在远景的海上,有吕宋岛、台湾岛和琉球国,尤其是对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描绘,乃开风气之先。当它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将为我们揭开新的历史面纱,台湾岛的开发历史也因此将重新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