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于冷的遥远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1
小时候在东北农村生活,对那里的寒冷有深刻的记忆。自十几岁离开那里之后,便没有那样的体验了。
东北的冬季,是以寒冷闻名全国的。我的家乡隶属于沈阳市,还不是东北地区最冷的地方,虽然比北部的黑龙江省要暖和,但比关内(指山海关以西的大片区域)和南方要冷得多。因为气温过低,那里的积雪几个月都不融化,苍茫的大地都被冰雪覆盖,就连房顶上、柴垛上都有厚厚的积雪,烧柴取暖只能在雪盖下面一点点地掏柴。直到春季来临,房顶上的积雪才慢慢融化。融化的雪水顺着房檐滴下来,很快就凝结成长长的、粗粗的冰溜子,从房檐一直垂到地面,远远看去,就像窗前立了一根根玉柱。
东北地区进入冬季比华北地区早。到了数九寒天,大地常常被冻裂,裂缝可达百米长、数米深、一两厘米宽,一到三九天,就能在乡间道路上、学校操场上看到冻裂的痕迹。人在户外活动,不仅要穿得厚厚实实,而且要戴上棉皮帽。帽子有狗皮的,有狐狸皮的,也有羊剪绒的,有的皮帽外面还要加两个气孔和“耳朵”,还有在帽子上钉个小“舌头”为口鼻保暖的。人在户外活动,没过多久帽子两边的绒毛上就挂满了白霜,那是人呼出的哈气凝结成的。脚上穿的也是厚厚的棉鞋,但还不足以抵挡严寒。有的老年人在冰天雪地里会穿上靰鞡。一般线手套根本不顶事,有时棉手套也不管用,特别是那些五指分开的手套,没戴多久手指就会变僵硬。如果是长时间在外面活动,那就得戴上“皮手焖子”。没有“全副武装”,人就不能抵御风寒。所以,人们每次外出都是尽可能多穿衣物,恨不得把家里的衣服都穿上,戴了皮帽,还要围上围巾。据说,有人因为准备不足匆匆上路,结果冻掉了耳朵、冻烂了手脚、头上满是冻疮。长辈们都积累了许多防冻的经验和教训,也常常告诫子女:耳朵冻了,要用雪搓;手脚冻了,不能马上烤火,只能慢慢回暖。
一到冬季,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按下了“御寒键”。聪明的东北人自有抵御严寒的办法,在寒冷到来之前,他们就都做好了准备。先是挂上厚厚的门帘、窗帘,然后将门窗糊得严严实实,一点缝隙都不放过,力求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2004年,我到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双鸭山等地采访,发现许多机关、学校不仅有两层窗,而且有两道门,目的就是要把寒冷挡在外面。“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东北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此,他们总是尽可能地把所有透风的地方堵死。
为了有足够的燃料做饭取暖,各家各户不仅尽可能多地收回庄稼秸秆,而且把野外的树枝、树叶、杂草也都当成“可用之材”。为了弥补燃料的不足,生产队每年都会在入冬之前,组织壮劳力到几十公里外的林地搂树叶、捡枯枝,然后平均地分给各家各户。放眼望去,村中到处都是柴垛,房前屋后都堆满了柴草,许多人家的柴垛都不止一个。
收回了大地上的粮食和蔬菜,必须妥善储存。因为粮食不怕冻,所以如果家里放不下,就把粮囤放在院内,但要防备老鼠啃咬。蔬菜一般都怕冻,所以人们就在封冻前挖好菜窖。这样的菜窖一般都为方形,深度都在一米以上,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储存的品种不外乎白菜、土豆、青萝卜、胡萝卜、大葱之类,往往是吃一点取一点。虽然天寒地冻,但菜窖因有柴草和白雪覆盖,蔬菜都不会“挨冻”。而那些留根的大白菜,只是从地面移栽到了地下,不但不会萎缩、干枯,反而还会继续生长。
为了抵御严寒,家家都烧土炕。锅台与土炕都是相连的,做了饭也烧热了炕,可谓一举两得。土炕的温度,一般都能维持几个小时。当然,火炕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炕头热,炕梢凉。如果是高手搭建的火炕,烟火在炕洞里绕道而行,填满烟道所有空间,就可以缓解冷热不均的问题。为了照顾老人,儿女们都把炕头让给老人,自己则睡到炕梢。但是,庄稼秸秆有限,不能想烧多少就烧多少,必须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而仅靠火炕还不足以解决室内取暖的问题,于是,烧柴做饭遗留的灰烬就成了珍贵的“热源”。人们做熟了饭,立即将灶膛里尚有余热的草灰掏出来放进火盆里。当地人使用的火盆有铁制的、铜制的,也有胶泥捏成的,虽然泥的不如铁的、铜的坚固,但从使用效果来看,还是胶泥捏的更实用,所以用泥火盆的多。如果火盆里的灰烬压实了,也不频频翻动,那么火盆的热度可以保持几个小时。等到做下一顿饭时再“去旧换新”,火盆也就可以继续发挥它独有的作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常常整天守着火盆,只要在火盆上烤一烤手、在火盆边上焐一焐手,暖流很快就会传遍全身。外面的人进屋,也都是先在火盆上烤一烤、焐一焐,就驱走了凉意。每当有客人来家,主人也都热情地请他们上炕、坐到火盆边烤火驱寒。
当然,寒冷带给东北人的并不都是“负面”的,冰雪世界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喜悦和情趣。冰天雪地是个不耗电的硕大“冰箱”,有多少食物都不愁存放。为过年准备的鸡鸭鱼肉、冻豆腐、冻饺子、黏豆包,都可以放到缸、厨、柜、囤、盆里面冻起来,慢慢享用,有些东西即使存放两三个月也不变质。人们可以在一个冬季蹲在家里躲避严寒,舒舒服服地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当地人称之为“猫冬”,很多东北人也都是“猫”在家里过冬。但少年儿童却不想待在家里,天性好动的他们喜欢走出户外滑雪、滑冰、打陀螺,享受冰雪带来的快乐,常常玩得忘记回家。当然,到了最冷的时候,家里人就不让他们去外面玩了。
我在这里描述的是50年前东北人过冬的场景,那时的经济还很落后,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听说此后东北已不那么寒冷了,甚至频频出现暖冬,我还为那里的乡亲们感到庆幸。随着各种信息的传播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我渐渐明白了:气候变暖并不是什么好事。
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气温也随之提高了。气温的提高不是哪个地区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就说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宁夏银川市,现在也比我当年初到时暖和多了。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升温明显加快,自然环境也有恶化的趋势。气温的升高,将引发一系列问题: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品种减少、大量沿海城市将被淹、许多岛国将不复存在、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和各种各样的考验……种种迹象都向全人类发出警告:地球气温再也不能升高了,必须尽快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
如今,为了防止地球气温上升,世界各国都行动起来了。许多国家元首亲自出面,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履行国际义务。可见,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造成气温变化的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和能源的过度利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然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补偿。我国也在积极地履行国际义务,制定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再也不要让地球“添堵”了。
因为在寒冷地区生活过,所以我曾希望气候越暖越好,现在,我不再有这样的愿望了。但当年在家乡的寒冷生活,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