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刚其人其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29
张明刚是我相识10多年,且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的老朋友。由于同是出身行伍,又都喜欢舞笔弄文,有共同的爱好,在一起切磋较多,故对其人其文其事,还是颇有一番了解的。因此,他让我为他的自选文集《军履回望》作序,我也就欣然答应下来。看着他精心筛选出来的百余篇文稿,就像看到他从士兵到将军的一行行清晰脚印。
起初,明刚揣着初中文凭参军入伍。来到部队,通过在职学习,他逐步取得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历,并且成为我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是军队领率机关。那里选调干部,面向全军,对德才、学历、经历、年龄等软硬件要求近乎苛刻。那时候还特别看重学历,而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的他,却顺利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程序和试用期,最终被破例调入。在那个进去不易、蹲住也难的藏龙卧虎之地,他一干就是23年。
他学习刻苦。青少年时期,阅读力强,好书难觅,他常常一两个晚上,就读完一本书。入伍后,他托人搞了套大学中文系教材,一年多就通读完了。无书可读时,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他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津津有味。
在团政治处搞报道时,他清凉油、风油精不离身,经常读书写作通宵达旦,天亮之后还给机关搞卫生。天南地北,经历不知次数的搬家“精减”,他的藏书仍有数千册,许多书都被翻烂了。无论多忙,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早听广播新闻,晚看电视新闻。如此勤奋,明刚成名较早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刚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有相当高的水准和影响,其新闻作品坚持用事实说话,以蕴含其中的思想性取胜,通过简洁明快、动感传神、平实无华的语言文字表达,使报道传播的新闻事件新鲜、新闻人物鲜活、新闻故事生动,尤其那些饱蘸战火硝烟的新闻作品,读后印象深刻,感想颇多;其文学作品以真挚的感情、健康的情趣、优美的笔调和质感的意境,表达抒发他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人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作品特色方面,我感到明刚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干净利落、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颇具穿透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看得出,对理论文章,他总是力求写出历史深度、思想高度和时代新意,富有哲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新闻作品门类多、品种全、分量重,量大质高,刊发位置显赫(大报头版头条多,上个国字号大报头版头条到底有多难,新闻从业者知晓),配发社论评论、编前编后多,长篇大论多,是其突出特点。这些作品,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新奇的、真实的、多彩多姿的“军人世界”,里面的人和事,可视可触可感。
语言鲜活,形式多样,守正创新,极具时代感、画面感、现场感,是其新闻作品又一特点,也是比较个性的东西。再一个特点是,明刚擅长写人,军队里面的人,社会上的人,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皆可成为其笔下的“新闻人物”,虽文字不长、着墨不多,却写得真实鲜活、可亲可敬,有血有肉、有闪光点。都说新闻作品“易老”“易碎”,他的上述三个特点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鲜”“抗压”。说他许多新闻作品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说他有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闻作品至今读来仍不过时,放在今天仍是好新闻……这些话,我觉得并无不当。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特色和亮点在于,没有丝毫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篇篇都是来源生活、句句都是发自内心,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算起来,40年军旅生涯中的绝大多数时间,他都担负着繁重的基层、机关工作和领导职务。漫长的40年里,不管在哪里做什么,他都没有忘记初心使命,都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支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走上将军岗位后,在身兼数职、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他仍挤出时间,潜心学研、笔耕不辍,这是尤其让人敬佩的。
我感到,他的写作成果只是一个方面,相比较,他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明刚少年时做着文学梦,青年时做着新闻梦,现在做着强国强军梦。有梦想的人让人敬佩,因为他们有奋斗目标。明刚是既有奋斗目标,又有奋斗精神的人,因而他取得的奋斗成果也就不同寻常。人生贵在有精神。在明刚身上,我是分明看到了一种精神的,这就是他始终葆有的那么一颗上进的心和那么一股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因此,我要真诚地祝贺明刚在各方面取得的优异业绩,特别是他的那种精神。
(作者系国务院原参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中国出版传媒公司原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