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森:从田野里走出的农民书法家

作者:李子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29


  拿起锄头,干农活。拿起毛笔,写书法。农民与书法家,两个毫不相干的职业,但在湖北省监利市程集镇,却有一个人在尺幅宣纸上种出了另一番天地。他就是从当地下湾村田埂上走出来的文化奇人,用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攻克书法空心字的农民书法家——宋传森。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在野有遗贤。宋传森家里几代人都是靠着务农为生,家境并不富裕,但却有着很好的艺术氛围。宋传森的父亲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乡间书法家。在这样的家学熏陶下,宋传森从小就对书法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那个正值贪玩的年纪,别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唯独宋传森自己一个人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当别人都在传看小人书的时候,宋传森却徜徉在欧王颜柳的世界里,《六体书集》《龙凤图析》等是他最爱研磨的教材,而父亲留给他的新中国成立前的线装书、《四体千字文》等,更是他学习书法的秘籍。然而,在物质和文化都很贫瘠的农村,不要说好的书法字帖,就是好书都非常难得,为了精进技艺,宋传森就把《新华字典》书写了一遍又一遍,就这样从小便练就了一手工整的字体,成了家乡知名的书法神童。

  宋传森不仅书法技艺高超,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侍亲孝子。1981年,县文化馆招收文化职工,宋传森前往应试,文化和艺术均获高分,时任馆长亲自拍板,留馆就业,有机会优先送去深造。然而在命运的交叉路口,宋传森实在不忍留老母一人在田间劳作,婉言谢绝了馆长的挽留,回到农村过起了耕读传家的生活。那段时间,每天忙活完20亩责任田,干完农活把农具往墙根一戳,就撸起袖子、拿起毛笔开始练字。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他不打牌、不饮酒,充分利用时间研习技艺,用廉价的铅笔,俯身即拾的树枝乃至竹木筷子等,在田间地头,打谷场上或饭桌上勤学苦练,为了省下纸墨的费用,他就用毛笔蘸着水,在祖传的桌子上临摹。写满桌子后,将水迹擦掉重写,如此这“纸”可以反复利用。有时候干完农活胳膊累得抬不起来,但一拿起笔,他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耕田解决温饱,读书解决精神,练书法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享受。”他说。

  书海无涯,贵在创新。双钩本来是一种绘画技法,即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勾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宋传森把这种技法与书法结合,创造性写出了惊艳世人的空心字。2001年,在老母的允许下,他只身南下广州康乐村,在那个书画家云集的地方,凭这手空心字一炮而红,很快被社会接纳,一时间求字者络绎不绝,不到一月荷包见鼓。但商业上的成功却抵不住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半年后,他带着无法释怀的牵挂,回家侍亲。但他的名气也从南粤大地传回了鄂北,从市井到乡间,知道空心字的人与日俱增,当地电视台也采制专题片报道了他的书法成就。随着名气渐增,不仅求书者日多,许多文化机构也请他去参与文化建设,仅在宜昌西陵峡公园驻园创作期间,他就留下各类作品好几百平方米。

  宋传森说自己是个知足常乐的人,现在钱够花,他却越写越感到艺海无涯。他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练字,努力攀登艺术高峰。“齐白石先生当年一边谋生,一边画画、写字、刻章,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征明80岁还在写蝇头小楷,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宋传森说,“人精神上得到满足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