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金樽清酒斗十千
——珍藏在博物馆里的酒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29
兽首玛瑙杯
胡傅酒樽
妇好鸮尊
新年第一天,笔者前往河南博物院参观。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河南博物院的馆藏十分丰富,拥有九大镇馆之宝,每一件都精彩绝伦。尤其是莲鹤方壶、妇好鸮尊、云纹铜禁等三件酒器,千年之后依然散发出浓浓的酒香。
从远古初识酒香,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在酒上花心思。美酒需要美器,“金瓯无缺”“走斝飞觞”“曲水流觞”“觥筹交错”“飞觞献斝”“箪食壶浆”“挈榼提壶”“传杯弄斝”,这些成语里藏着酒器的名字;“莫使金樽空对月”“月光长照金樽里”“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谁能载酒开金盏”,这些诗句里藏着酒杯的样子。上至社稷祭祀,下到日常宴饮,几千年来的酒器,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科技水平、制作工艺,可谓“为器虽小,而在礼实大”。
要感谢那些风餐露宿的考古工作者们,因为他们的辛苦探寻和考究,使我们得以在各地的博物馆里赏鉴到千姿百态的历代文物。而全国各大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一定都会有酒器,甚至很多镇馆之宝就是酒器。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山东博物馆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山西博物院的胡傅酒樽等镇馆之宝,都是国宝级的酒器。
酒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据《周记·礼运篇》记载,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醴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最古老的酒。而中国真正的酿酒起源则在夏初甚至夏朝以前,夏朝初年,仪狄曾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夏禹。考古证实,在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开始利用谷物和水果发酵制酒。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市罗山县出土的距今3000年的酒器“夔纹提梁卣”中提取出1公斤左右的液体,依然有浓烈的酒香。当今的酿酒厂家都喜欢把年份作为噱头,总说他们售卖的是10年陈酿、30年陈酿,夔纹提梁卣中提取的液体可是3000年的陈酿啊!
酿酒技术的发展,使得与酒伴生的酒器得以丰富。考古学家推测,最早的酒器,一般取自匏瓠类植物的果壳、贝壳等天然材料,由于这些材料不易保存,这也使得早期的酒器存留至今的少之又少。
当先民掌握烧陶技术后,原始陶器便成了酒器的主流。像河南博物院展陈的彩陶双连壶,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这件器物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当时的一件酒器。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礼制趋于成熟,无酒不成礼,青铜酒器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这一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现在的安徽合肥,有一个叫罍街的地方,其名就来源于叫做“罍”的商周青铜酒器。在青铜酒器中,爵、角、觚、觯、斝作为较为常见的五种酒杯器型,被后世合称为“五爵”。
“尊”与“樽”通,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称其为“一种大而圈足的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尊造型大口、鼓腹、圈足,体呈圆形或方形等,还有的做成鸟兽的形状,立体而生动。尊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常用于祭祀,宴会,待客时也会用到。古人云“决胜于樽(尊)俎之间”,意思是与对手谈判在饮酒食肉的宴席中取胜。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青铜酒器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为商代晚期文物,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这样的鸮尊有一对,另一件珍藏在国家博物馆里,元旦前参观国博正好见到过。鸮尊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昼伏夜出的习性、无声的飞行、锐利的喙爪使其拥有了勇猛、威严的形象,被视为神鸟,令人敬畏、崇拜。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多次领军征战沙场,战功卓著。考古发现,妇好墓随葬的多件青铜器上发现有鸮形纹饰,还有6件鸮形玉佩,不仅显示了妇好地位的显赫和武丁对妇好的宠爱,更是妇好能征善战的体现。商代的能工巧匠以动物为题材,将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夸张,创作出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国宝鸮尊,它通体满花的装饰有蝉纹、夔纹、云雷纹等8种之多,繁缛富丽的线条和立体造型巧妙结合,把鸮这个夜的使者塑造得更加神秘瑰丽,反映着中原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最有名的青铜樽则是山西博物院的胡傅酒樽,它通体鎏金,有兽衔环耳,下有三兽足,彩绘鹿、骆驼、象、虎、熊等动物纹和兽面人身纹等。最难得的是其口沿刻有铭文:“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二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短短的10多个字,把这件酒樽的名字、制造时间和地点、重量等交代得一清二楚。
《礼记·礼器》载曰:“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斝。”1901年在宝鸡戴家村出土了一套叫做柉禁的西周青铜酒器,共有13件之多,其中觯四件,卣两件,尊、斝、爵、角、觚、盉、斗各一件,还附带一只夔纹禁(铜桌)。这套柉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可惜在战乱年代里被倒卖到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礼记·礼器》载曰:“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淤禁。此以下为贵也。”意思是说,天子、诸侯的酒杯不用托盘,大夫的酒杯则用托盘,士的酒杯要用高脚托盘。河南博物院展陈的云纹铜禁就是这样的托盘。
到了商周之后,酒的用途已经慢慢走向世俗。特别是唐代饮酒之风盛极一时,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唐朝的诗人就没几个不喝酒的。翻开《全唐诗》,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4万余首诗歌中,带酒字的超过5000首,这其中不乏酒礼、酒令、酒情、酒德的讲究,喝酒场景的描述,更有形状多样、纹饰独特的精美酒器:“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中的鹦鹉杯;“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中的舒州杓、力士铛;“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中的金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唐诗中谈及的酒器材质丰富,既有金、银、铜等金属器,也有玉、玛瑙、水晶等宝石器,还有白瓷、素瓷、彩瓷等陶瓷器。
唐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充满异域风情的酒器大量出现,如角觥、花瓣形杯等等。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兽首玛瑙杯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证。
到了宋代,饮酒之风更盛,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景象,店铺林立,茶坊、酒肆随处可见。这个时候,瓷制酒器成为主流,梅瓶、注子、温碗、台盏,构成了宋代酒器的基本组合——梅瓶用来储藏酒,宴饮时倒入注子,经温碗温热后,再斟入台盏饮用。宋代饮的多是黄酒一类的低度发酵酒,宋人喜欢将酒温热后饮用,注子与温碗组合配套使用,俗称“注子一副”,是当时最为普遍的一种温酒器。笔者在安徽博物院见过一件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温碗,注子肩上饰有一周覆莲瓣纹,盖顶蹲一昂首翘尾的狮子;温碗为一朵仰开的莲花,共计七瓣,碗下承以高圈足,圈足外装饰覆莲瓣纹,极具审美趣味。
宋代之后,中国饮酒器开始变为容量较小的杯、盏、碗、盅等。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窑历五六百年而不衰,笔者参观位于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那里展陈的酒具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据介绍,该馆产自明清的几件镇馆之宝如青花蝙蝠葫芦纹葫芦瓶、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百鹿尊等都与酒有关。清代的瓷制酒具可谓登峰造极,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康熙十二月花卉纹杯,有青花及青花五彩两个品种,虽然目前存世不多,但在一些博物馆里可以见到。它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每杯一花一诗,以水仙花为首,后依次为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和梅花,杯壁一侧绘画,另一侧题诗钤印,胎薄玲珑,美得惊心动魄。
《汉书》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不禁想起李白在《行路难》中的佳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良辰美景,有了美酒,再配以赏心悦目的酒器,那是何等的轻松惬意,何等的欢乐祥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