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讲述军人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26
飞机在祖国湛蓝的天空展翅翱翔,大地上的田畴、河流、湖泊、山峦、村庄、小城、都市也像一颗颗流星一样转瞬即逝,过了渤海湾就是沃野千里的辽河平原。
——摘自《云朵上的爸爸》
胡继风是一位始终如一观照现实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家,从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提名的《想去天堂的孩子》,到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鸟背上的故乡》,以及后来推出的“胡大毛成长记”等多部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无一不立足实实在在的大地,反映真真切切的生活。
他新创作的儿童小说《云朵上的爸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亦是如此,不过和他以往作品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勇敢地将文学视觉转向了军旅。然而,他选取的是一个后方或者说是侧面的角度——军营外。他把故事放在广阔的社会里,通过他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人物,特别是军嫂、军娃等军属们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拥军优属情怀,间接表现当代军人的牺牲和奉献。
这是一次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因为在当下军旅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这种写作方式并不多见。
小说的属性决定了小说必须有一个好故事。《云朵上的爸爸》创作灵感来自江苏扬州籍革命烈士胡永飞一家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好故事,经过作家的艺术创作,人物更加丰盈,细节更加丰满,情节更加丰富。所以故事就更好了。但是好故事离不开好的讲述方法,就像好的食材还需要好的烹饪方法一样。《云朵上的爸爸》在这方面显然是成功的,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中设置的线索和悬念。
先说文中线索的设置。《云朵上的爸爸》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主人公对爸爸的牵挂、思念和盼望;暗线是小主人公身边的人对爸爸牺牲一事的隐瞒。这两条线索其实是两个时时处处都在对立、碰撞的存在,于是一个接一个的漏洞、疑问、冲突、矛盾就出现了。而这些漏洞、疑问、冲突、矛盾共同组成了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小说的悬念。比如故事开头:暑假开始,妈妈禁不住小主人公的一再恳求,要带他去长春和从非洲维和归来的爸爸相聚。可是第二天,妈妈并没有去机场,而是牵着小主人公走进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看到这里,读者不禁和小主人公一样,心头飘过一朵大大的疑云。这样让人紧张的悬念,书中比比皆是。
好故事和会讲故事仅仅是儿童小说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故事里的人物才是小说的灵魂所在。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云朵上的爸爸》中,作者把一个个人物放在一个个戏剧化的冲突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让他们变得血肉丰满、鲜活立体、富有个性。
小主人公胡任翔,是阳光、向上、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的军娃的代表,也是独立、懂事、对牺牲精神体验更深的烈士子女的代表;女主人公妈妈,是勤劳能干、勇于担当的军嫂的代表,也是坚韧顽强、深明大义的烈属的代表;小主人公的两位爸爸胡志翱和竺远征,都是阳刚、英勇的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具备中国军人坚韧顽强、勇于奉献的精神。小主人公的亲爸爸胡志翱在千钧一发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新兵;而竺远征为了报答战友的救命之恩,也为了让战友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他坚持扮演孩子爸爸的角色,并且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毅然去往非洲维和。
一部成功的小说,不仅需要故事和人物,还需要好的语言。语言就是小说的衣装。《云朵上的爸爸》在“衣装”这方面也是做好了功课的:故事跨越的10年,是小主人公被“欺骗”的10年,更是小主人公成长的10年。作者通过小主人公的独白,清晰地勾画出了小主人公从轻信到逐渐怀疑、从埋怨到逐渐理解的成长线,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同时,人物的语言不仅有鲜明的孩子气,而且与其特殊的身份,一个与父亲常年分别的军娃的形象,也是相符合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云朵上的爸爸》用得体、富有个性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好故事,塑造了几位形象鲜明的军属和军人形象,丰富了当下的军旅儿童文学人物库,歌颂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军优属情怀,赞美了当代军人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让小读者去感悟中国巍峨耸立的国防钢铁长城究竟是怎么铸造的,我们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究竟是从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