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文化互鉴 育复合人才

——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洪波

作者:本报记者 常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6

  李洪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北京历史文化等。


  作为参与见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文传院),不断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互鉴与中华文明传播方面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之路。

  二外文传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突破学科与专业的壁垒,构建“专业+外语+实习与实践+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双语双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多重融合的立体育人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洪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二外文传院的育才思路及育才模式。


  聚焦中华文明 推动交流互鉴


  二外文传院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主动布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进中西文明互鉴。

  “二外文传院通过教育部备案基地——‘希腊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高效研究团队,对希腊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李洪波介绍说。另外,二外文传院还与国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选派优秀教师、学者到希腊、伊朗、法国等国进修、交流及开展科研合作的同时,邀请国外学者、专家来华访问、讲学。同时,学院还注重相关专业学生在各类“一带一路”重大活动中的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博会、冬奥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直接服务中外文化交流。

  据李洪波介绍,二外文传院以有组织的科研为抓手,聚焦中华文明的阐释与国际传播,独具特色,从5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一是组织科研团队对中华文明灿烂成果、丰富内涵与传播路径进行阐释、研究;二是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交部委托项目、北京社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策略、方法与路径;三是充分发挥第一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优势,对外传播中国文学精神,推动当代文学、文化走向世界;四是积极派遣专业教师与志愿者前往国外孔子学院,参与国际中文教学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五是注重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设计“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研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项目,以及“行走北京中轴线”实践项目,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用中英双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培养复合人才 促进双向交流


  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二外文传院努力实现多重融合的立体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多语复合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人才。

  二外文传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3个本科专业。李洪波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3个专业互补性强,专业交叉融合空间大。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夯实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3个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以哲学学科提升专业课程的理论深度,以新闻传播学学科推进学界和业界的融合培养。同时,二外文传院围绕3个专业,联动学校其他外语类专业,探索改革人文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结合,通过模块化课程群设置,完善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二外文传院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学理研究与阐释,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学理支撑。”李洪波说,同时还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中外文明互鉴、中西文明与文化比较、跨文化研究,以及各语种对象国文化研究,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与中西文明互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下设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与科研平台,为中外语言文化人才交流搭建了一个双向的通道,促进学生双向交流,与各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撑。二外文传院在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国别区域研究院和数字“一带一路”实验室合作项目的同时,也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信息及技术的支撑。

  另外,二外文传院还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国际合作院校资源,选拔学生前往英国、法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教育机构进行校际交流、交换学习、实习实践,加强中外青年人文交流。


  共建实践平台 传播中华文化


  二外文传院在培养既有坚实的中华文化素养又有专业新闻传播意识与技能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的中外人文交流人才的同时,积极为各语种专业提供新闻传播、中国语言文学课程,通过跨专业选修、辅修的方式,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互鉴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培养人才。

  “自2011年起,二外文传院依托学校的翔宇东方新闻社不断探索基于校内媒体平台进行的专业实践培养模式,先后与新华网、北京日报社、北京青年报社等媒体合作共建校外媒体实践平台。”李洪波认为,这一联动培养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有效的培养机制,如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基础培养、思维训练、实践实训、运营管理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执行能力、人际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为支撑的“5+1”育人创新机制等。

  二外文传院还依托与学校宣传部共建的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项实践创作,与中国网先后联合打造了《我眼中的中国——非遗过大年》和《我眼中的中国工匠》等系列短视频节目,第一季节目全网推送各平台总播放量超过800万次,国内外500家主流媒体转发量超过3000次,触达用户超过3亿人次,取得良好的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社会效应。另外,二外文传院还开展了新闻实践前沿工作坊、融媒体实践与研讨工作坊、影像创作实践活动、数据新闻案例实践教学等系列特色教学与实践活动。

  李洪波表示,未来将通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文化与传播学院内部,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新闻学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在学校范围内积极推动各相关语种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人才。

  未来,二外文传院将着力通过深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方法、策略、路径研究,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同时,还将继续依托学校在外语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方面的丰富资源,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以合作办学、互换交流等方式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人才的培养,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西文明互鉴作出切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