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

阅尽千帆 湖汇于海

作者:徐芊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从《玻璃鸟》(现再版更名为《长大》)到《纸人》再到《橘子鱼》,殷健灵塑造过许多经典儿童文学中成长的女孩形象。这些作品因深入剖析青春期女孩身体、心理的变化,再现熟悉的生活场景,贴近读者的情节,陪伴许多孩子度过了艰难的青春期。由此她也被誉为“青春引渡人”。《帆》(长江文艺出版社)正是殷健灵时隔多年重新将目光投向女孩成长与心灵的全新力作。

  《帆》采用非线性多重时空的复调形式讲述了从中国到新西兰,从1906年到2017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多位女性成长与自我探寻的故事。而殷健灵作为写作者,多年之后重返最初的起点,何尝不是在和过去的自己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帆》中的女性不再是殷健灵以往作品中的青春期女孩:抛开年龄束缚、跟随心意的“无龄感”的默君;希望被爱、迎合大人、敏感细腻的喜莲;自由无羁、大胆表达对家人爱意的玉兔;带来异国文明、善良与希望的玛姬;被领养到新西兰,并成为当地第一位中国医生的凯瑟琳(春令)。然而这些精彩各异的女性群像又拥有共同的困惑——自我追寻与成长。

  纵观殷健灵近年创作,《野芒坡》(2016)中的故事背景是100年前的中国,讲述了男孩幼安在成长之中寻找心之所向,最终投身于无界的艺术。《访问童年》(2018)是一部非虚构文学,它不仅是中国跨越百年的童年缩影,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极具意义的文化记忆与存档。《彩虹嘴》(2019)则是关于20世纪犹太人逃避纳粹迫害流亡上海的故事。殷健灵不仅在为中国孩子讲好中国故事,更立足于中国的土地,将视野拓向扬帆可以到达的地球上的其他角落和远方。《帆》更是一部超越国界与时空,关注儿童、女性与人类议题的集大成者。

  《帆》的写作背景与灵感可以追溯到殷健灵在新西兰度过的那一段《访问童年》的创作时期,一切都仿佛是历史的传递与再现,只是这一次,历史的纵深被拉得更长。殷健灵化为作品中的魔法师,游刃有余地在操纵《帆》中的视角、章节、时间地点的变化。

  “金黄的头发是玉米穗的颜色”“个子像男人,穿的衣服也像男人”这是1905年外国人玛姬刚到广东开平的村里对她的描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米穗的颜色”重现当时农村人的视角与眼界。“看清玛姬上装最后一粒圆形纽扣碎了一个角”则完美地流转到小孩子春令因为身高很矮,只能仰视大人的视角。作者甚至让卓米豆从《野芒坡》中走出来,遇见了《帆》中的凯瑟琳,编织出同一个宇宙的联通,实现了作品情景再现与互文的极大趣味。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好似坐在乘风破浪的帆船之上,跟随时光流转平稳地穿梭于被压缩在一本书中的历史的河流中。当旅程结束,帆船会回到停泊的港湾,一切如旧,却又似乎发生了什么变化。

  儿童文学仍是那座不可撼动、需要奋力向上攀登的高山,而当年初出茅庐的作者,如今早已阅尽千帆,从30多年前那片小小的湖,汇作无际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