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艺术之花在直播间绽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0
跨越千里奔赴一座城,或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理由。一首旋律悠扬的歌曲、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甚至只是偶然刷到的一个直播片段……那一刻,你将毫不犹豫地踏上旅程,只为追寻那份触动心灵的答案,奔赴那座遥远的城市。
直播,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理由得以汇聚和实现的舞台。它不仅是一个传播艺术与文化的窗口,更成为一座连接你我、传递情感的桥梁。通过直播的镜头,更多受众跨越时空障碍,与远方的艺术和故事相遇。
营造文艺市场新景象
在数字时代,地方文艺院团如同一叶扁舟,漂浮在潮流之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却也面临着如何与时代接轨的挑战。而直播这一新兴的传播形式,正为地方文艺院团照亮了一条新路。
2023年4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和抖音直播共同发起“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帮助地方文艺院团及演员开拓演出渠道。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文艺院团在抖音带来了6800场团体直播演出,场均受众达到12671人次,相当于每天都有18场大型文艺演出在抖音直播间上演;111位国家一级演员在抖音开播,带来19350场精彩演出,场次同比增长83.54%;文艺院团及演员的直播演出覆盖41种非遗类型,包括秦腔、古琴、花鼓戏、侗族大歌、朝鲜族奚琴、花儿、河北梆子、采茶戏、盘索里、马头琴等。文艺院团在直播间里的数字化转型,将精彩演出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让艺术之花在数字世界中绽放。
提供运营问题新工具
近年来,地方文艺院团面临着市场的寒冬、财政的困境、受众的流失、人才队伍的萎缩等发展难题。为了能守住舞台,文艺院团的演员们以灵活的“个人直播”或“团体直播”形式开启线上“第二舞台”,同时,直播打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了院团市场化收入单一的燃眉之急。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文艺院团演员个人直播场次同比增长440.72%,打赏收入同比增长406.7%。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用数千场精彩直播展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仅去年8月,乐团艺术家们除公益直播外,日常直播获得的打赏流水达到了230余万元。延边歌舞团的演员们则在边陲之地舞出了艺术激情,自去年6月开播以来,院团的单场直播受众最高达到了100万人次,院团年收入接近80万元。
除了收入有了保障之外,对于演员来说,直播间仿佛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梦想的传送门,每一位热爱艺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身高不占优势的延边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李瑞鹏在聚光灯下的独舞大放异彩;长沙花鼓戏戏曲主播陈雨晴一段充满特色的“打杯子”花鼓戏表演,获得超过16万的点赞量;4个月积累10万抖音粉丝的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艺术团首席唢呐乐手冯苗苗先后参加了“乐上花火”大会、网络文艺骨干人才研修等活动,拓展了个人发展空间……一位位文艺院团的演员们用才华和激情点亮了直播间的热度,也点亮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希望之光。
这些文艺院团通过直播等线上形式的运营,拓宽了资金、人才、场地等资源渠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让文艺院团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表演的创作与提升,为受众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演出。此外,受众的点赞、评论和打赏也激励着演员们更加努力工作,从而回馈受众的支持与厚爱。
助力文旅融合新思路
地方文艺院团在直播间所呈现的“种草”画面直白而热烈。他们的每次直播都如同一张精美的明信片,将当地的美好风景、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传递给来自四面八方的受众。这种直接而真实的交流方式,让受众更能感受到地方文艺院团的魅力和热情,进而令人也想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发布的《地方文艺院团发展现状白皮书》显示,地方文艺院团通过线上高质量的文艺演出,使特色文化、文艺作品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传播,解决了文化传播路径单一、受众有限等传播问题,并吸引线上受众走进线下剧场观看实地演出,形成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新业态,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业发展。
以延边歌舞团的文旅融合探索实践为例,该院团积极推进抖音直播“七彩延边·歌舞之乡”和延歌抖音“六进”(进社区、进村屯、进场馆、进部队、进景区、进企业)直播演出活动,先后在琵岩山温泉古村落、中国朝鲜族民俗园、龙井市朝鲜族百种节等进行了68场直播。在此过程中,该院团通过和当地旅游业合作获得融资,更新直播设备,进行剧本创作,创新直播形式与内容,打造更加专业的直播呈现。无数受众通过抖音直播平台,被延边歌舞团的演出所吸引,纷纷踏上了前往延边的旅程,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