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竭诚报国的科学家应该被铭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5
一个民族总会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立志为国家强大而奉献终身。这群人中的科技工作者往往既是坚定的爱国者,也是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为祖国的自立和强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被中华民族永远铭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的航天科学家代表。黄传会的报告文学新作《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聚焦孙家栋科研历程和人生旅途,揭示这位耄耋科学家深厚的国家情怀和卓越的科学精神,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为强国建设,为我国科技特别是航天科技的自立自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他的传记作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孙家栋的一生就是为国奉献、为国争光的一生。他先后参与了我国最早的导弹研制,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领导我国最早的返回式卫星、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设计,嫦娥探月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二代的研发等,也参与指导近年来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他的科研经历几乎贯穿了我国航天科技史或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此他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历史及航天强国建设的一个最佳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并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是孙家栋身上最为宝贵的精神。他的座右铭就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都是为了造福亿万人民。同时,他又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人,是一个经常眯缝着眼睛、经常仰望星空的人,一个非常低调、平和的长者。他对于作者采访撰写他的传记,要求是不要突出个人,而要更多强调集体的合作、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贡献。
黄传会也正是这样做的。在作者笔下,孙家栋的成就是多方面、全领域、全过程的,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他的科研人生相继攀登上了几座高峰,为国家航天科技发展贡献良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的导弹研制过程中,他不仅参与其中并且成为一名骨干成员,后来又担任了一分院总体设计室主任,在两弹结合和导弹试验中发挥了作用。而在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他更是担任了总设计师,实现了让卫星“上得去、抓得住、看得到、听得到”。接着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在北斗卫星导航工程中,他甘愿做“天梯上的一根横木”,在1994年65岁时又一次出任总设计师,领导研制的北斗一号工程,实现了“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目标。2004年在实施嫦娥探月工程中,75岁的他再次出任总设计师,全力推进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协同合作,使之获得成功。
作者严格遵照主人公的嘱咐和希望,重点表现我国航天工程是集体协作的成果,用更多的笔墨刻画除主人公之外的航天科技领域其他领军人物的感人事迹,凸显了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集体协作、集体攻关、集体作战、组织化科研的结果,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结果。因此,作家用了大量的笔墨,塑造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航天科技前辈的感人事迹,也用了很多的笔墨讲述孙家栋的领导、同事或战友的生动事迹和生平故事,从而使航天人物群像饱满,带给人以英雄辈出、英雄丛生的感受。不突出个人而突出集体,以群星璀璨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使得孙家栋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作者采用了串珠式的叙事结构,同时特别讲究叙事的曲折性和波澜起伏,能够以较好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冲突引领读者阅读。在讲述孙家栋的科研历程时,尤其突出成功与失败犬牙交错、相伴相随的特点,注重捕捉那些能够吊人胃口、激发悬念的情节和细节,同时深入挖掘人物成功背后恒定的优秀的精神品质、理想抱负和性格特征。
譬如,在我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后,1960年第二颗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却遭遇失败。随后,1964年改进型的东风二号又获得成功,在1966年10月27日实现了两弹结合成功,从而打破了西方讥讽我国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困境,极大地提振了我国的国威。
东方红卫星研制过程充满波折。在发射过程中遇到险情,加注时突发液体泄漏。操作手冒着高浓度有毒气体的威胁,咬牙坚持更换了新的加速器,一举解决了液体泄漏的问题。而就在发射进入倒计时,却又得到技术员的报告,发现卫星应答机的信号丢失。于是,科技人员又手忙脚乱地临时排除故障。结果发现故障不在卫星上,而是地面触发信号源性能下降,功率太低,造成触发不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最终发射获得成功。在发射成功后,多名科学家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而作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却未获邀请。别人为他抱不平,而他自己却毫不在乎,他更在乎的是天上从此有了中国自己的卫星。他说:“卫星成功上天最重要,不可能大家都上天安门,有代表上就行了。”——这样的言语很能体现这位低调、始终抱怀平常心的科学家的性格。
为了表现主人公勇于担当负责的品格,作者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1971年在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实践一号时,如何确保精确落回国内而不会偏离飞到境外,有人提出要给卫星返回舱安上“炸药包”,以防万一卫星出现异常时自我引爆炸毁。孙家栋经过缜密的思考,最终决定拆除“炸药包”。这体现了他的胆魄和担当。而就在卫星即将发射只剩下15秒时,高度紧张的他却突然发现卫星没有收到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运载火箭一旦点火,送入太空的将是一颗无法正常供电的卫星,也就是无法工作的卫星。在这千钧一发时刻,他果断地向指挥员申请停止发射,乃至因为精神极度紧张,竟然昏厥了过去。这个情节表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气。
作者通过很多丰富而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成功塑造了孙家栋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出了人物宽广博大、挚爱祖国的内心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一定要成功,只要国家需要必定全力以赴。孙家栋身上的精神光辉,照亮了他的航天征程,也照亮了中国的航天伟业。《仰望星空》无疑是献给中国航天人的一曲壮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