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的出版业及应对策略

作者:苏少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0


核心阅读

  守正,出版工作者需要明确、坚持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化,出版工作者都不应被技术裹挟。相反,要认识到,技术不能改变出版工作的核心,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要保证出版物在政治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出版物符合政治性标准和出版原则。

  出新,出版工作者在具体的出版事务上要开阔自己的思想,树立起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信念,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丰富编辑的业务手段,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当前出版工作者可以在提升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融媒体意识上下功夫。


  技术革新的趋势永不停止,目前出版业面临着一个更广、更深、更新的变革阶段。以云计算、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力量,未来仍将继续深化。处于其中的出版业,难免深受影响。


  一、技术创造出版业的“新”特征


  新的技术手段,必然会造成时代环境的变化、文化传播途径的拓展、消费意识的改变等等。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技术创造出了出版业的多个“新”。

  第一,出版内容的传播新平台。技术的革新发展,使得新式平台不断涌现。这几年时间里,我们看到手机、电脑、蓝牙耳机,甚至可穿戴设备鱼跃而出,而平台更新让出版内容的传播有了新的方式。诸如平板、可穿戴设备等,成为传播出版内容的平台。

  第二,出版编辑的新模式。传统出版的定义是,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其单向性、指向性较为突出。但是,随着现时代技术的不断丰富,当下的出版模式更重视人与人、人与内容、内容与内容的交互联系。这意味着它跟以往传统出版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单向性被交互性取代,指向性被融合性消解。

  第三,产品的新生产方式。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一般掌握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出版机构手中。然而,这些年里我们注意到,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产品的生产者发生了变化,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只要使用这些设备,就有可能生产文化、产出作品。也就是说,现时代的编辑出版正在“去中心化”,从而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方式。

  第四,传播理念的新发展。传统出版模式下,文化产品多借助于实物(或一定规模的虚拟产品)在特定场所等进行传播。而在新技术背景下,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的传播也更有针对性。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文化产品更能精确地推送到目标客户中,更快地实现产品与目标使用人群的对接。

  由此可见,技术锻造出版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新”已经成为当前出版业的显性特征之一。


  二、新技术背景下,出版工作者的作为


  那么,在新技术背景下,在数字经济、“互联网+”、媒体融合趋势、大数据应用等兴起的形势下,出版业及其从业者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作为?2021年12月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迫切需要提升内容建设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更好以精品奉献人民;迫切需要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深化改革创新,转化增长动能,更好抢占数字时代出版发展制高点。”这两个“迫切”,切中当前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对全行业的编辑提出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要求。

  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出版工作者在思想上要守正出新。

  守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出版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此为引领,出版工作者需要明确、坚持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化,出版工作者都不应被技术裹挟。相反,要认识到,技术不能改变出版工作的核心,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要保证出版物在政治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出版物符合政治性标准和出版原则。

  出新,出版工作者在具体的出版事务上要开阔自己的思想,树立起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信念,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丰富编辑的业务手段,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当前出版工作者可以在提升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融媒体意识上下功夫。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开放共享。我们看到,近年来的技术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开放共享,实现资源、产品等的互动、共用。因此,对出版工作者来说,互联网思维落到实处的表现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将出版过程对读者开放,资源最大程度地让读者享有。这就牵涉到一个用户(读者)思维的问题:让用户深深地参与出版业的建构中,吸引用户对出版流程的参与,从选题策划的提出、修正,到对出版内容的加工,再到为用户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乃至后续产品的开发、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每一步都要落地落实。此外,对用户的关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融媒体意识,并以大数据为基础,分析用户(读者)的习惯,掌握其偏好、兴趣等。

  所以,在当前新技术背景下,出版工作者不能将自己定义为“单维度的人”,而是一个“立体的人”“丰富的人”,要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变革有所感知,并深深地反映在自己的行动中,转化到实际的出版行为中,提高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