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浙江建德:
多措并举打好“扫黄打非”主动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14
“我们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正版书籍和影片,‘扫黄打非’工作离我们不远,我们也要加强防范意识,特别是家里孩子上网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近日,浙江省建德市下涯镇江湾村村民麻丽君在参加完当地的“文明大篷车进乡村”时发出感慨。
活动现场,“文明大篷车”向村民群众发放“扫黄打非”宣传手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扫黄打非”工作中来,宣传了举报范围、举报标准及举报电话,切实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
浙江省建德市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工作,将“扫黄打非”融入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法治乡村建设、“护苗行动”等多个方面,积极引导群众亲近文明,远离“黄”“非”毒瘤,共建文明树新风,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多方协作齐抓管
在建德市下涯镇,文化执法队、市场监管部门、镇村网格等联合队伍针对辖区书店、图文店、夜市等沿街商铺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行动。在检查过程中,联合执法队主要针对书刊是否含有暴力、血腥等非法内容,是否存在盗版光碟等现象,有目的地对学生读物及音像制品进行了检查,遏制非法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在学生中扩散。
这是建德市高度贯彻落实“多方联动”工作制度的一个缩影,多方形成合力,严厉打击涉“黄”涉“非”出版物、影像等,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在新源村农家书屋内,大洋镇司法所所长朱利青正在为青少年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点围绕预防校园欺凌等内容进行讲解,指导孩子们在面对欺凌时,如何正确保护自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和精心培养。“我们将以此次宣传活动为契机,希望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做到绿色阅读、健康阅读。”大洋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连日来,梅城镇派出所民警谢志新带着他的“扫黄打非”小分队穿梭在严州古城的大街小巷,对农家书屋、广告公司、打印店、文具店和书店等重点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违规印刷等行为,强化文化市场清查整治,为扫除各类文化垃圾筑牢防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多种宣传入人心
专项整治期间,下涯镇“扫黄打非”宣传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向所属村社的旅店、游戏厅、网吧等小场所介绍“扫黄打非”的重点,让他们对“扫黄打非”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引导周边店铺自觉抵制各类非法出版物和文化垃圾,增强对“扫黄打非”的广泛关注。
“不要点击非法网站,阅读选择正版书籍,要自觉抵制非法出版物。”在建德市大洋镇第二届江鲜节现场的“扫黄打非”摊位上,大洋镇“扫黄打非”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向过路人群普及相关知识,并通过赠送小礼品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扫黄打非”知识竞赛,提高群众的“扫黄打非”意识。
梅城镇“扫黄打非”办公室则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广泛开展“扫黄打非”进村社、进校园的活动,带领孩子们进行对有害出版物和有害信息的辨别培训,提高青少年对“扫黄打非”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抵御有害信息侵害,激发孩子们对绿色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共同签名承诺的方式,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抵制盗版读物,倡导绿色阅读”的行动中来。
浙江省建德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扫黄打非”宣传活动,定期在学校、村社、游戏厅等场所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倡导绿色阅读、文明上网的理念,有效提高了未成年人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
多样“护苗”伴成长
在大洋镇青源村农家书屋内,“传递绿书签,护苗助成长”主题宣传活动火热进行。活动中,村文化员通过播放视频、现场讲演的方式向学生宣传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的意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帮助其掌握如何正确识别有害出版物和信息,引导他们远离“黄”“非”等文化垃圾。“我们通过倡导阅读正版书籍,营造更加健康的阅读空间,让小朋友健康成长。”大洋镇青源村文化员陈倩表示。
在梅城镇宝华洲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将非遗文化和“扫黄打非”内容结合起来,开展“扫黄打非进社区·非遗文化体验”主题活动,孩子们体验了非遗雕版印刷,通过自己亲手印刷,了解印刷术发展的历史,懂得优秀文化的来之不易,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育青少年抵制“黄”“非”的行动自觉。
同样,建德市下涯镇开展“扫黄打非”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泥塑传承人唐山珍为40名小学生带来一场精彩的非遗课堂。小学生们通力合作制作“护苗泥塑”,通过泥塑手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激发学习“扫黄打非”的兴趣与热情,一个个“护苗”精美手工泥塑,守护孩子浓浓“护苗”情谊,让“扫黄打非”意识伴随孩子们成长。
建德市“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净化了辖区的文化环境。下一步,建德市将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知识宣传力度,并且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排查整治,巩固“扫黄打非”专项整治的工作成果,以多渠道、多手段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