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

将“雷”排除于图书印制前

作者:本报记者 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30

  上古社对于古籍类稿件,主要通过传统人工折校方式校对。 上古社 供图


  在古籍专业出版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海内外学术界和读书界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这主要得益于该社出版的图书中有300多种图书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上海图书奖等。这些成绩的获得,与该社基于“三审三校”制度建立的一整套科学而严谨的管理办法密切相关。

  前不久,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开展的“出版管理与三审三校”专题调研通知要求,上古社提交了一份专题调研报告。这个报告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来,具有指导性、引领性和示范作用。


  制度确保图书高质量


  上古社制定有一系列与编校质量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如《选题论证制度》《编辑工作准则》《填写审稿单规定》《校对职责》《校对流程细则》《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规定及说明》《重点资助图书质量管理与流程规定》等,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确保了上古社日常出版工作的良性运转。

  在上述制度或管理办法基础上,上古社重视图书出版印前环节的工作,如倡导作者原稿“定、清、齐”,把握书稿源头的质量。

  针对出版人口中常说的“三审三校”,上古社要求编辑室必须严格执行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或副主任复审、分管社领导终审或分管领导委托编审室三审(终审签字者为社分管领导)。只有终审签字后,方可发稿。初审、复审和终审负责人均应根据相关规定认真填写《上海古籍出版社审稿单》。

  而在校对方面,上古社要求忠实原稿,做好校异同,倡导校是非,力求消灭排版错误。严格实行4个校次、两道复红的校对程序。对于特殊稿件如工具书、重点项目图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校次。即使是电子档案转盘稿,原则上也不得少于出版物编校质量要求规定的校次。


  编校人才队伍不断层


  古籍出版工作专业性强,特别是那些重难点项目工程,通常耗时久远,编校人才短缺或出现断层是不少古籍出版单位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记者了解到,上古社现有编校人才结构无明显的人员缺口、年龄断层。据统计,目前上古社60余名编校人员中,中青年编辑占绝大多数,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3人,硕士学位的有42人,博士学位的有15人。

  上古社如何做到编校人员无断层?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介绍,首先,上古社编校队伍建设非常注重专业的学术背景。入职于上古社的编辑,都是中国古代文史哲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又以国内名校毕业生为主。其次,注重多层次专业培训。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层面的全国古籍社编辑培训班,到出版社层面的新编辑校对培训班,再到编辑室层面的交流会。这3个层次的培训,使新入社的编校人员逐步成长为专业的古籍出版编校人员。最后,注重专业内部管理。上古社先后获批成立了上海学术出版中心“历史文献出版中心”“古典文学出版中心”两个专业出版中心,又根据近年来重点项目出版工作的需要,成立了“敦煌文献项目组”“简牍项目组”“唐五代诗全编项目组”3个项目组,资源整合使上古社的编校队伍建设有了着力点。


  着眼长远的优秀传统


  有制度、有人才,是不是图书质量就无后顾之忧?并非自然如此。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赛观察,出版工作日积月累,其流程与规范无论是否形诸文字,都有其内在运转的惯性与逻辑,进一步内化提升,最终成为一家出版单位的传统,以致“日用而不觉”。

  怎样确保“日用而不觉”的流程与规范内化提升为优秀的传统?刘赛认为,出版单位有必要审视印前出版流程的管理和相关规范的实行情况。比如出版单位需要完善编校人员的培训成长机制,使其增强对基本出版流程与规范的认知,同时注重编校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记者了解到,上古社有个优良传统,除对新员工做常规的继续教育学习外,还通过“拜师”仪式,确认师徒关系,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在书稿审校过程中切实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关注新同志的成长,让那些具备深厚功底的编辑在书稿审读方面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对编校质量的管理以及出版单位的中长期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同时,图书编辑需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对编校质量、出版进度、成本控制的整体把握。”刘赛强调,所有重大编校质量事故的发生,都源于流程管理的缺位和日常规范的缺失,“图书出版印前工作的流程与规范,需始终贯穿于不断前进着的出版工作实际,这对持续推进图书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