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校质量管理挥出“三板斧”

作者:本报记者 左志红 实习生 田爱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30

  北师大出版集团基础教育国标教材出版中心集体攻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师大出版集团 供图


  编制独家编辑手册、高标准落实“三审三校”、实现全品种印前质检……一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度重视图书编校质量管理,在体制机制创新、流程管理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符合自身选题特征和风格特色的编校质量管理体系,并在日新月异的出版实践中不断完善。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北师大出版集团,了解其在编校质量管理方面的秘籍。


  编制独家编辑手册


  走进北师大出版集团的会议室,记者看到桌上放着两本手册:一本大开本,有砖头那么厚;一本小开本,略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室主任庞海龙告诉记者,这两本手册是北师大出版集团自行编制、内部使用的编校指南,记录了北师大编校工作的各项制度规范。

  厚的这本叫《编校实用手册(2022年版)》,有435页,分为国家法规类、行业标准类、社内规范类、编辑流程类四个大类。记者翻开手册看到,手册内容涉及出版工作方方面面,教材建设、社会效益评价考核、选题论证、重大选题备案、书号管理、书稿审读、印前质检、专职终审聘用、书稿档案管理、读者反馈意见管理、新员工导师制等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庞海龙解释说:“这本手册中既有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有我们集团根据国家和行业要求制定的落地的制度。我们对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细化的制度,从选题策划、选题论证、编辑加工、‘三审三校’,一直到印前质检、图书抽检,该体系的每一条我们都有落地的制度。”

  这本手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常更常新的,基本上每两年就会修订一次。庞海龙说:“这本手册编制于2015年,一开始比较薄,后来我们不断摸索、完善,板块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系统,就有现在400多页这个规模了。”

  薄的这本叫《编辑应知应会学习手册(2023)》,记者从手册的前言看到,这本近17万字的手册包括国家标准8部、行业规范3部,以及文件(文章)选摘11篇。

  这两本手册有什么区别?庞海龙说:“厚的手册以制度规范为主,更宏观一些;薄的手册是编辑加工的案头书,更具体一些。编辑人员在加工书稿时,其工作和任务是使书稿的字词句、标点符号、量和单位、图表等内容科学、准确、规范,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薄的小册子满足的就是这个要求。”

  这两本手册不仅作为编校人员日常编校指导手册,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还会作为人手一本的“教科书”供其学习参考。


  高标准落实“三审三校”


  “三审三校”制度是图书出版单位内容编辑环节的基本制度。高标准落实“三审三校”,北师大出版集团在组织机构方面,除一般常设部门外,还成立教材建设、国标教材装帧设计、出版物专项审读等专责机构,加强统筹,提高管理效能;在岗位设置方面,设置专职文稿编辑岗位、专职复审、专职终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与要求,建立健全了履职情况监督和动态调整的机制与办法。

  高标准落实“三审三校”,北师大出版集团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推出了加强版,那就是要求复审和终审在三校完成之后、图书付印之前,再次复审复核和终审复核处理完毕的清样,重点检查复审和终审中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此外,在复审和终审审核基础上,该集团增加复审后的分社负责人审核和终审后的出版中心主任审核环节,确保部门负责人掌握书稿基本情况,及时指导。

  对于复审、终审过程中发现较多问题的图书,相关策划编辑、责任编辑会被约谈。而约谈他们的,是北师大出版集团选题导向把关工作小组。这是该集团近年成立的工作小组,由总编辑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

  “约谈由总编辑提出,目的就是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醒大家把控内容质量,确保导向正确,编校质量达标。”庞海龙说,这种约谈是不定期的,根据集团意识形态审读办公室审读书稿的情况和质量管理部进行质检的情况来确定,平均下来一季度一次,“2022年约谈了6次”。

  对图书设计方案,北师大出版集团也实行三级审核制度:一般图书的设计方案由责任设计初审,项目负责人复审,分社负责人终审。重点图书以及10本以内的丛书套书设计方案由出版中心主任最终审定,国家级重点图书以及10本以上的丛书套书设计方案由总编辑最终审定。选题负责人提供装帧设计的文案,设计成稿的文字内容的由责任设计初审,项目负责人复审,分社负责人终审。

  2022年,北师大出版集团成立国标教材装帧设计质量提升工作小组,建立健全教材插图作者或创作团队遴选制度,将政治立场、价值观、品德修养、专业素养等作为教材插图作者或创作团队的考查要点,教材的版式设计和插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现全品种印前质检


  北师大出版集团还有一项独家质检秘籍,那就是开展图书印前质检。庞海龙说:“我们从2020年开始试点图书印前质检,受检图书比例逐步扩大,从30%扩大到60%,一直到2022年实现全品种图书的印前质检。”

  为什么要进行印前质检?“印前质检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在成书之前发现问题,给修改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是对出版物负责,更是对读者负责。”庞海龙说。

  北师大出版集团年出版图书八九百种,印前质检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印前质检工作交由社外专家完成,为此,该集团建立了一个近300人的专家库,并设立了专项经费。庞海龙说:“虽然近年来出版成本年年上升,但质量无小事,该花的钱就要花。”

  印前检查既关注图书内容,由资深编审、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对书稿的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进行把关,确保教材使用贴近课堂实际;也关注封面、插图、图文匹配等细节,请资深美术设计人员进行督导,确保图书既符合大众审美习惯,也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此外,北师大出版集团还进行成书质检,聘请或委托社内外审读专家定期对成品图书进行质量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全年新书的10%。2022年,该集团开展重印书质量管理专项工作,将重印作为提升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确保作者修改意见、图书质检意见、编辑自查意见等修改到位。

  高质量编校工作是不断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制度的制定到相关机构的设置,再到最终落实,北师大出版社一直严把编校质量关,不断探索、创新质量管理体系,为行业编校质量管理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