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就此启航

作者:闫雅彬 刘江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27

  《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观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为起点、以案例学术结合为架构、以师生合作为模式、以实践和课堂融合为路径形成特色,无论是组合架构、写作模式抑或适用范围,都充分体现出其“新”的一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案例和学术的结合组成“新”架构。《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观察》全书架构主要以案例纪实和学术论文组成,形成以“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主题为血肉、案例纪实和学术论文为骨骼的“新”架构。案例篇记录了不同出版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方式和坚守的故事,肯定和传播了出版企业已作出的贡献。通过对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记录,案例篇旨在鼓励更多出版企业从不同案例中思考自身将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研究篇系统梳理了学术界对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论文和学者的学术思考与关注等,目的在于帮助读者通过阅读学术作品对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总之,真实案例和系统学术论文结合的架构,让读者能更快理解和接受该书的价值。无论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十年如一日坚守发布社会责任信息,还是长江出版社围绕长江写长江人长江事,读者阅读时眼前都会浮现出这些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学术思想,带领读者由浅入深地感受社会责任、理解社会责任。

  学生和老师的合作开创“新”模式。此书案例篇采用教师带领在读研究生一对一模式完成全部采写工作,开创了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成长的新模式。书中每一篇案例文章先是由导师带领学生制定写作方案、开展深度访谈等,学生完成初稿后由教师反复修改,直至最后定稿。师生合作用简洁凝练、客观平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案例文章围绕出版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侧面,提炼出与社会责任最具相关性的核心议题讲故事;案例文章后所附的写作感言是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完成写作任务后最真实的收获。宋体字呈现的案例故事更具客观性,楷体字呈现的写作感言更具亲切感。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故事和感言的结合,不但利于读者了解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采,还可以看到未来新闻出版人才成长的轨迹,这种立足实际“手把手”的教与学的模式,对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具有启迪意义。

  实践和课堂的融合补充“新”知识。这本书的案例部分提炼了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这些来自业界一线鲜活的案例为学生们补充了教材之外更多的新知识。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出版方向的在读大学生在尝试着撰写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比较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了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知识、践行内容、传播方式等,学生们又把自己的所思所悟以课后作业、课堂分享、毕业论文等方式进行再传播,这些经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非常有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既是北京印刷学院师生对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察思考,也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各界传播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贡献。

  新的架构,新的模式,新的知识。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学术和案例相得益彰,教学和探索相互融合,新出版的《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观察》一书如同一艘探索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帆船,就此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