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反盗版需要“响鼓重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27
盗版盗印者无异于文化强盗,他们以低廉的投入,巧取豪夺了有关出版机构多年来的心血,毫不费力地占有作者的智力成果,这不但是对知识产权的肆意践踏,也是对现代法治和文明的极端无视。
多年来,版权保护一直是全社会和出版业的热点话题,有关打击盗版的举措和新闻也不时地见诸媒体。近日,由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青少年版权保护季专项行动,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这项行动查处的第一批典型案例,更让我们深感版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笔者注意到,这10个典型案例,基本都在中小学教材教辅领域,或者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盗印有关教材教辅;或者是非法销售盗版教材教辅,而且都涉案金额巨大、盗版种类众多,有的还形成了灰色的盗版产业链。
众所周知,青少年读物一直是出版业的领军板块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图书类别。无论是教材教辅,还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其他少儿读物,国家主管部门都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不具备编印发主体资格的机构或者个人,都不得从事青少年读物的出版工作。正因为青少年读物是一块巨大的产业“蛋糕”,所以才吸引了很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以卑劣的手段进行盗版盗印,非法牟取巨大商业利益。
根据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共收缴各类违法出版物1800余万件;2022年,青少年版权保护季行动查办侵权盗版教材教辅和儿童图书案件601件,注销违法网上书店2158个。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侵权盗版案件持续高发,虽经主管部门严打,盗版的重灾区还是在青少年读物上,并且侵权的手段日益多元化、集团化、高科技化、隐蔽化。有媒体记者检索发现,甚至还有电商平台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打包”售卖几万乃至几千万册盗版的电子图书。
盗版图书人人喊打,但治理这一顽疾,绝不是每年公布处理一批大案要案就可以让不法分子收手的。此次国家六部门联合公布的这10个大案,连同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侵权案件告诉我们,治理侵权盗版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民心工程。
盗版盗印者无异于文化强盗,他们以低廉的投入,巧取豪夺了有关出版机构多年来的心血,毫不费力地占有作者的智力成果,这不但是对知识产权的肆意践踏,也是对现代法治和文明的极端无视。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出版社在图书销量不错的情况下,利润大概在5%到8%之间,而盗版商只承担排版扫描、纸张、印刷、运输的费用,如果选用便宜的纸张,利润能达到50%甚至70%以上。也就是说,同样一本书,盗版商的利润大约是出版社的10倍以上。
对此,很多出版机构,特别是那些有教材教辅出版资质,有着少儿畅销书的机构,每年都在为遭受侵权盗版而苦恼,甚至拿出相当的时间和财力、物力、人力去应对侵权盗版的挑战。由于饱受盗版困扰,无论是出版声誉还是出版利润都遭受了重大损失。对此,有关出版机构应当拿出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勇气、越战越勇的智慧,拿出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向一切侵权盗版行为宣战。
面对侵权盗版的复杂形势,国家主管部门重拳出击,对10个大案要案的及时处置,也是版权保护的及时雨、风向标。这实际上是以大案来说法,也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版权环境。笔者以为,版权保护绝不只是一个部门,或者相关出版机构的事情,应当形成全社会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因为只有全民参与,共同抵制侵权盗版,才能最大限度地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和文化安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