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创刊20周年,业内人士探讨——

如何打造一本有益于编辑的期刊

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9

  由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编辑》今年迎来创刊20周年。作为中国编辑学会会刊,《中国编辑》于2021年回归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日前,《中国编辑》编委会2023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在会上围绕新时代编辑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如何守正创新办好《中国编辑》分享思考、建言献策。


  编辑要发挥引领作用


  出版的源头是作者,发现的源头却在编辑。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表示,新一代编辑出版人面临着学术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以及思想素养亟待提高的任务,需要编辑出版人自身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行自立、奋发有为,具备和专业作者、专业研究者对话的能力,努力拿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力作,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能量和理论能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要改变轻历史、重现实的出版研究现状。历史上的名著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实践经验是什么,效果和影响如何,都会给现代的编辑以启发。编辑只是传承文化是不够的,新时代编辑要引领学术、创造文化。”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的发言,引发与会人士共鸣。

  “出版业想有所作为,要在信息含量、知识含量、价值含量方面做极大提升。”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认为,编辑自身要多下功夫,回归文本,做大编辑。与此同时,要加大对编辑功能的宣传,让全社会知道编辑已经从“为他人作嫁衣裳”,进步到引领学术、创造文化的阶段。

  在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看来,编辑是一本书的灵魂与“总导演”。编辑要有胸怀,他的志向要与民族的命运形成共振。编辑要有自信,要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发挥引领作用。如何记录时代强音、如何深化数字转型、如何打造双效俱佳的精品,都是编辑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


  刊物要成为“良师益友”


  “办好一本刊物极为不易,必须抓导向、讲情怀、重质量、带队伍、勤耕耘。”作为《中国编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谭方正表示,《中国编辑》要更加服务于出版行业实践,更加服务于出版学科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为出版领域前沿课题、实践问题提供知识引领与解决方案,通过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服务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发展。

  “要明确编辑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务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刊发文章既要有理论色彩,又应有案例支撑,防止‘两张皮’,要围绕业界热点问题开展多维度探索,使编辑看完之后真正获得启迪。”“要启发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创新,引领编辑出版工作导向,指导编辑人员进步成长,促进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会上,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胡国臣、副会长兼秘书长乔还田、驻会副会长孙文科分别对《中国编辑》今后发展提出期待。

  “《中国编辑》不仅要服务行业发展,更要引领学术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原社长苏雨恒说道。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提出,要以跨学科的视角完善期刊内容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社长王明舟建议期刊稿件的征集和刊发要向一线编辑深入,使其真正成为编辑的“良师益友”。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编辑李锋则提出,伴随技术进步与融合发展步伐,刊物无论在组稿方向还是出版形式上均要有所创新。

  《中国志愿》杂志社总编辑慈爱民建议,除学术研究以外,《中国编辑》还应适当增加对编辑工作实践的研讨和探讨,将新时代推进出版业发展生动鲜活的工作实践,以讲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行业为骨,以学术为柱,以专栏为关节,促进业界、学界双融合。与会编委道出共同心声:一本优秀的刊物要体现引领性的思想力、创新性的出版力、品牌化的编辑力、服务型的知识力、平台化的市场力、技术化的传播力,以及国际化的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