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报刊评论飘出“辣味”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2
有人把报刊评论比作“麻辣火锅”,很生动、很形象。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姜协军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说:“评论观点要鲜明,力戒空话、套话、假话,改文风、切热点、有态度,还要主动亮剑、敢于发声。越是观点鲜明、越有‘辣味’,就越有战斗力。”
湖南日报社老总为什么这么看待评论工作?是因为广大读者也爱看有“辣味”的评论。现在很多人去饭店,在点菜问题上,总是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有的饭店之所以推出“随便”这道菜,就是为了应对“点菜难”;但如果有人提议去吃火锅,很容易统一意见。
鲁迅先生的评论文章,不仅是“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鲁迅先生是以评论为武器的战士,他手中的笔就是“刀枪”;如果鲁迅先生活在今天,他手中的“匕首、投枪”一定会变成“显微镜”“手术刀”,针砭时弊,刮骨疗伤。让评论散发出诱人的“辣味”香、“微辣”香,是报刊评论的使命,也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需要。这个味道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可或缺的“大众味”“百姓味”。
有人总结出吃火锅的几大好处。比如御寒暖胃。冬季大家挤坐一起吃着冒热气的火锅不仅可以对抗寒冷,还能互相给予抱团的力量,增添友谊。比如营养吸收多。吃火锅营养损失少,入锅食物营养素几乎可以完全吃进去。比如想怎么吃都行。火锅调味品是自行搭配,锅底也足够选择。读者“吃”着“麻辣火锅”式评论,也同样会收获上述3种好处,从而爱上报刊评论。
报刊评论做成“麻辣火锅”,让大家更喜爱。报刊如果少了飘溢“辣味”香的评论,守正创新力度就不够,斗争精神就不足,在众声喧哗中敲响“定音鼓”、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就很难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