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2

  孟子有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中,“穷”字之意,不仅指经济上的贫困,而且意指穷途。一个人在穷途末路之时还能够不丢失大节,不做离经叛道之事,方可谓君子也。“达”则可解读为人生顺利,可以一展抱负。而当此之时,不可得意忘形、弃道背理、恣意而行。

  当下之传播场域中,穷者有之,达者亦存。乘坐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趁风而起者大有其人,人们习惯称有着巨量粉丝的人为“大V”。根据得眼球者得市场的一般规律,一些超级大V手握两张大牌,一张是流量收入,另一张是带广告或带货收入。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大V的号召力与商业价值都是过去的名记者所不具备的。毕竟过去的名记者不能实现直接价值变现,而现在的网络名人不仅能直接价值变现,而且还可得到多重收益,其利之巨,普通人是无法想象的。

  问题来了,既然眼球这么重要,那么获得众多眼球就成为了第一要务。因此,各种乱象和潜规则也就暗地丛生,争夺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这就对社会形成了负面压力,以致于从国家立法到政府规制,近些年都不得不频频出招,加以节制和调整。近年来,我国关于网络传播的立法呈密集和快速趋势。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天然具有滞后性,特别是立法的程序较多、时间较长,使得人们面对迅速变化的网络,总是产生管不及、管不紧、管不住的感性认知。

  有鉴于此,促人反思。管与被管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转化一下,变为同一指向下的同行者?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将原来不属于专业传播业者领域的新型传播者纳入到共同道德、共同理念的立场上来予以团结。

  职业各不相同,身份大有差异,但是既然都要在互联网上发声,那就具有了同一性。由此,近来有不少地方开展了网络名人,也就是大V的研讨活动。这些平时无缘相见的大V走到一起后发现,原来都是一些普通的人,只是依托了不同的传播主题或话题,就变得似乎有些神秘,一旦见面交流,就发现完全可以在伦理上实现认同,在道理上得到沟通。

  这类的研讨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非行业、但又具有一定行业性质的自律路径。通过研讨得到认识提升,对法律法规的精神有了理解,较之过去完全是被管理者的距离感是大不相同的。

  更重要的是,研讨的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在伦理上有一条底线,那就是“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不论你长于娱乐性还是商业性,不论你是区域性大V还是全网性大V,只要面对受众,你就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将责任作为核心意识予以强化,是网络传播的一项基础工程。这项工程虽然庞大,但早做早受益,不做永无宁日。

  “义”和“道”各有载体,虽业不相同,术有专攻,没有办法对各人的平台状态具体调控,但只要具备义和道的意识,守住义和道的底线,那就从基础和微观上,将网络的清朗之态全面予以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