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按小读者审美精雕细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8
《妈妈不说话》是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萤火虫”原创书系的第一部。“萤火虫”原创书系是春风社与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获奖作家舒辉波确立的儿童文学现实题材三部曲,旨在通过立意积极、语言优美、故事温暖的文学作品点亮童年。首部推出的《妈妈不说话》以“5·12”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书写了灾区女孩杨柳春晓在亲人、老师、医护人员等众人的关爱下走出阴霾的故事,展现了女孩面对苦难时的生命力量与成长力量。今年8月公布的第二季度“辽宁好书”,《妈妈不说话》作为唯一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
篇幅不长但仍想做单行本
大约10年前,我刚从青春文学编辑转为少儿图书编辑,当时我的直属领导让我多去了解童书作家及他们的作品,那时我便关注到舒辉波。他的作品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一方面是作品诗意的语言,另一方面则是他用轻浅的叙述描写沉重的主题。去年我有幸约到舒辉波的稿子,就是这部《妈妈不说话》。我自然是十分激动的,但刚打开文档,心里还是有点落差,因为这部作品篇幅不长,按照以往经验,我至少还要约到舒辉波的一个中篇,才能合出一本书。不过这种失落在我开始阅读书稿后很快就荡然无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当时我还是校园里的学生,和同学一起在食堂里看到电视机上的画面,泪流不止。而今十几年过去,我在读《妈妈不说话》的时候,已为母亲的身份和曾经举国悲痛的记忆让我再度陷入悲伤情绪,痛哭到难以自抑。要书写那场巨大的灾难,可以有很多催人泪下的痛击心灵的切口,而这部作品并没有那样做。书中带读者走入故事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老师,他留意到了一个在班里稍显不同的学生,在日常接触中,偶然得知了她悲伤的过往,以及获得的爱的守护。作者只是让你知道,曾有那样一位母亲,曾有许多身心受伤的人,也曾因此出现过许多人间大爱。
读后我一心想把它做成单行本。这大概是一个编辑对于一部好作品的执念吧。我将自己的想法分别和舒辉波及社领导做了沟通。在我表明想做单行本后,舒辉波才对我说,他的初衷也是想做单行本,这样孩子“读起来不累,阅读时更有成就感”。和舒辉波的沟通一直是这样,他不吝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从不让我感觉到压力,会把最终决定权留给我。社领导十分支持我的想法,还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做一系列这样篇幅不长却有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作品。这样即便是阅读基础薄弱的孩子,也可以轻松读完一本书,并在心中留下一颗小小的种子,随着时间推移,这颗种子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就像一道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为了让《妈妈不说话》更适合推出单行本,舒辉波又将故事情节做了一些延展,并全新创作了一篇后记,细述了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3次到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汉旺镇采访的经历,他目睹了他们的哭泣,也看到了他们的笑脸,他听过他们的诉说,也见证了他们的豁达与坚忍。这些震撼的画面让他决心用文学作品记录灾区人民的爱与勇气、恐惧与呼喊,以及重建家园的努力,用文字的力量表现灾区人民的乐观与坚强,以及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精神力量。读完了这篇后记,我的眼泪又一次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围绕出版理念设计
书籍的装帧都是围绕着出版理念设计的,为了能让《妈妈不说话》独立成册,着实费了一些工夫。
首先是书中绘制的插画与作品风格融合,经过几轮试稿,选取了温馨明丽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画稿。而最难的是定下图书的开本和版式。因为字数不多,我们常规的开本设计出来始终不尽如人意。我研究了许多开本,设计了多种版式,终于有了让我翻阅时觉得明朗又舒服的版式。从开本尺寸的选择,到绘画风格的确认,再到排版、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由总编辑亲自把关,按照当下小读者的审美精雕细琢。
书出版后,我将样书带回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口气读完后问我还有没有这样的书,听说后面还有两部,就催我赶快出版。儿子把书带去学校,一个女同学读了后爱不释手,听说书店里暂时买不到很着急,我赶紧让儿子把书送给她。
《妈妈不说话》这部作品延续了舒辉波的创作理念,故事非常易读,情节并不繁复,但它又承载了一个沉重的、深刻的主题。它是悲伤的、残酷的,但又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基于我的泪点很低这个事实,我也知道这大概不是一部能让所有读过它的人都泪流满面的小说,但它是可以轻轻走入读者心里、触动内心柔软角落的作品。
作家对人生、对世界的体验和思考,以文学审美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实现精神上的成长,当风雨来临时,仍能粲然开放。希望“萤火虫”原创书系能用文学点亮童年,为小读者打好成长的精神底色。
(作者单位:春风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