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现实题材长篇儿童小说《万花筒》看创编合作——
默默耕耘 静待花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8
新时代儿童文学转型的话题正在热议之时,一部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评价为“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正在以更复杂也更灵动的方式拓展和建构着它的艺术空间”的作品《万花筒》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这部由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现实题材长篇儿童小说,已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多项荣誉榜单。
在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竞争激烈的当下,能组来陆梅这样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稿子并不容易,对于安少社来说,这其中是经历了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的细水长流。
细水长流的审美共鸣
早在15年前,安少社就开始了和陆梅的合作。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室主任阮征回忆,2008年,安少社出版了陆梅的短篇小说集《我的忧伤你不懂》。那时,安少社儿童文学编辑室刚组建不足一年,陆梅是最早一批支持这个新编辑室的作家之一。到了2015年,儿童文学编辑室首次实现全年图书发货码洋过亿元,“小橘灯”系列是编辑室当时主打的原创品牌图书,陆梅的小说集《姊妹坡》也位列其中。
十几年来,安少社编辑一直和陆梅保持着亲切而温暖的交流,陆梅在从事重要媒体工作的同时兼顾儿童文学创作,因此写得慢、写得细、写得精,编辑们表示非常理解,向她发出真诚的约稿,也给她无期限的时间。
直到两年前的盛夏,阮征终于收到陆梅的来稿——“夏天三部曲”,其中一部正是她写了很久的新作——《万花筒》。
初读《万花筒》,阮征和同事就被作品中满溢的旖旎多姿的海派风格深深吸引;细读,又从作家对家长里短、人间烟火的细腻描摹中,读出了潜藏在社会深处的人心和人性的回响。阮征恍悟:这部儿童小说,实则包罗万象啊!于是,她每读一章,都认真做了读书笔记与阅读体会,最后又写了一篇整体的心得与建议和陆梅交流,并申报了当年的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果然顺利入选。
一部优秀书稿的诞生,有时始于作者和编辑火花四溅的灵感碰撞,有时源于双方细水长流的审美共鸣,如此看来,《万花筒》显然属于后者。
文学编辑的价值所在
陆梅非常讲究文字的韵律与节奏,她又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此《万花筒》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评论家刘琼称其具有“学院派写作的细致文雅”,评论家徐妍则总结为“轻声细语的沪声沪语”。
在编辑《万花筒》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在凸显沪语特色的同时,兼顾各地小读者对方言的理解能力,阮征和同事与陆梅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双方决定尽量完整保留石库门群众的沪语对话,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并在文下以注释的形式对方言进行解释。
阮征笑言,她们这些安徽编辑跟着陆梅,学起了上海话——当麦小节的奶奶谈起白雪的爸爸白海翔时说:“伊拉爸爸海员嘛,钞票赚得动。等一歇睏个中觉,勿要再上去了。”“伊拉”是沪语里的人称代词,此处指女孩白雪;“睏”则是沪语“睡觉”的意思。当奶奶感叹麦小节和白雪成为好朋友时,会“兀自一叹”,接着说:“唉,喔子总算有道伴了……”这里“喔子”在沪语里指的是“哑巴”,而“道伴”指的是“伙伴”……类似这样生动的沪语表达还有很多,在看书稿的过程中,编辑们仿佛置身上海石库门那一条条小弄堂里,耳边洋溢着软糯婉转的沪声沪语,眼前是更加生动的一片人间烟火。
《万花筒》出版后,为了拍摄作品背景视频,收集营销宣传素材,阮征和同事与陆梅相约同游上海石库门,她们逛张园、新天地,从合肥路走到顺昌路,拍摄拆迁中的老建筑。陆梅告诉编辑,她小时候就像麦小节那样,从松江一路上来,钻进这一带的一条小弄堂,住进外婆家;去年,她来这里散步,还偶遇了一个临时展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重现顺昌路的百年烟云……完成了石库门的拍摄,她们直奔东外滩,选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区域架起摄像机,拍摄黄浦江上过往的船只,感受书中白海翔坐在远洋轮上驶出港口的那份壮志豪情。
借由《万花筒》,阮征和同事可以用新的视角观察上海,捕捉这座城市里涌动的生命力,挖掘并发扬海派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或许体现了文学编辑的价值所在。”阮征感慨道。
组来优秀稿件的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安少社专门为这本书举行了一个研讨会,在与会专家们看来,这本书有3个独特之处值得关注。
富有时代主题的特点被不断提及。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认为,《万花筒》是“以小切口写大世界,以小视角触及更多人物、涵盖更多内涵,反映整个上海的人间烟火”,尤其“着力表现了少年儿童之间的友情和亲情”,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儿童。
极具辨识度的海派风格也使得《万花筒》从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在评论家陈晖看来,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写好地域文化也是弘扬传统文化,而《万花筒》的地域文化底蕴既在孩子们的相濡以沫中、一见如故中,也在邻里间的理解包容和守望相助中得到了体现,并以更为日常的形式复现对文化的触觉与感觉,这在书写中国文化的主题作品中,角度非常新颖。
近年来,原创儿童文学的主题日益丰富多元,作家的视角逐渐走向诗和远方——壮美河山、民族融合、英雄豪情、山乡巨变等主题纷纷涌现,而作为一部上海巷弄小说,《万花筒》独辟蹊径地聚焦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城市孩子,书写属于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走向,极具现实意义。正如评论家谈凤霞所言:“它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贡献了‘永年里’这个充满质感和温情的地理坐标。”
回顾《万花筒》的组稿出版过程,阮征和同事更加认识到,组稿没有捷径,尤其是组优秀的稿件。开阔的文学视野和情怀、令作者信服的选题创意和改稿建议、出版社能够提供的宣传营销支持,分别对应图书出版的前、中、后3个阶段,做好这些,就是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