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在传记电影类型领域冲一回
——访《柳青》总制片人王苗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3
“我要写中国农村正在轰轰烈烈展开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柳青以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的风骨与良知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丰碑。而作为一部通过柳青视角,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励志影片,电影《柳青》在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得优秀作品奖,还在首届金熊猫奖中获得“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俩项大奖的提名,得到行业内外广泛认可。
“我曾不断地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拍这部电影,为了名利?显而易见不是,毕竟这个题材没有太多商业性。坦诚地说,我就是想制作一部好的作家传记电影,把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对柳青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电影表达出来,这就是我的本心。”在《柳青》总制片人王苗霞看来,在资本的洪流中,《柳青》的力量并不强大,但是电影团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却体现出了高贵的尊严。
不服气,尽力一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当下这个商业化时代,拍摄一部在中国电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传记电影,请问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王苗霞:我们国内作家的传记电影确实是很少的。创作起初,我是觉得我们国内的名人传记电影很少,而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影响一个区域、一个领域,乃至影响世界的名人、英雄不计其数,但他们的传记电影不仅稀少,而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待提升。网上一搜索人物传记电影或作家传记电影大都是国外的,其中经典影片很多,给我们很强的冲击力,无论真实性还是艺术性都让人钦佩。身处文化大国的我们,却缺少经典的传记电影,作家电影更少,那时就觉得很不服气,想在这个类型领域冲一回。电影《柳青》就是我们将愿望付诸行动的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尝试和努力,虽然可能未达到经典的品质,但我们已经尽全力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希望通过《柳青》向观众传递什么?
王苗霞:目前,主旋律电影包括人物传记类电影、文艺片等获奖无数,但大多数只有通过组织观影的方式才能较大范围走进大众。看到院线商业电影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观众触达率,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一现象令这一类型影片的创作者、投资方和观众都感到伤感和失望。我们拍摄制作这部电影,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一类型影片的呈现,将我们中国普通人朴素的价值追求、高贵的人格、坚韧不拔的品质与自强不息的意志呈现出来,传递分享如“火种”“光明”一样的感动和启示。
明知难,也要为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为一部以作家之名,为观众带来光明与指引、感动与思考的电影,《柳青》和其他弘扬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热爱艺术、热爱真理的平凡而伟大精神的电影相比,您认为有哪些不同?
王苗霞:试图创作一部与同类型题材不同的电影,这确实是一开始就有的想法,虽然我们也知道这很难,但是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对柳青先生的尊崇,所以,哪怕是不可能完成的追求和目标,我们也想倾尽全力去努力。比如,直面历史、直面现实确实是这部影片最有难度和挑战的地方,但导演田波有多年在农村的调研考察经历,熟悉农村、农民,让影片能够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一种温情;在视觉美学方面,总监制霍廷霄力求真实且美好,呈现出对农村和农民以及土地的一种尊重,消除了一些偏见和误解;总策划王平久要求影片实事求是,尽全力表现出真实的柳青等。我们一丝不苟地尽全力做好这些,这一切都让影片看起来区别于其他影片,可以说,是在全面继承中国乡土电影美学的同时,探索发展了中国乡土电影美学的新样式。
此外,在商业影片和主旋律大片、大制作闪耀银幕的情况下,影片的制作由一家没有资本背景的民营小影视公司主创主投主控,联合西安天朗产业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国企投资,得到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多家文化单位和企业的支持。可以说,影片的问世本身就是一种多方力量追求共同价值观的结果,这也是主流价值观影片制作构成和理念的创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幕后故事是让您较为难忘的?
王苗霞:没有一部好作品的制作是一帆风顺的,电影《柳青》的制作前后历经了6年,而这6年的创作之路也让我有太多难忘的事。比如,作为名人传记电影,家属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和柳青家属的交往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信任,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再比如,霍廷霄在了解我们有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时,立即表态需要他做什么,他一定全力支持;王平久在众人怀疑我们是否可以时力排众议,为我们做推荐,鼓励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选择;天朗集团董事长孙茵在明知道这部电影不赚钱的窘境下,义无反顾进行投资,“挽救”了我和导演的职业生涯;在影片不知道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市场的时候,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王君以卓越的政治眼光,肯定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以出品方的姿态推广扶持了这部电影。
有遗憾,希望更好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谢晋导演曾说过“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么,您现在回看这部影片,觉得有没有遗憾?
王苗霞:在我看来,不仅仅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人生本身亦是一种遗憾的存在。因此,我们要珍惜已存在和已获得的一切。柳青穷尽一生也没能完成自己的文学梦,他的遗憾和曹雪芹的遗憾一样令我们感慨。所以,关于影片本身的遗憾,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我想如果环境条件更开放一些,自信一些,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部影片能够走向全国,走向国际,是我们每一个电影人的追求,但是这种外在条件往往不是我们能够左右或者改变的。
再有就是市场的遗憾,我想,如果我们的电影市场除了商业片赛道还有文艺片赛道或者更多赛道的话,各种类型的影片都能够层出不穷,争奇斗艳,那应是佳片云集、丰富多彩的一种景象。但遗憾也如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因为不完整、不完美,而显现出另一种稀有的美。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历史的洪流中,柳青无疑是弱小的,但是他对农民群体深沉的爱与奉献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在您看来,柳青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工作者有哪些启示?
王苗霞:柳青的整个生命过程,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良知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照自身和周围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喜怒哀乐,才会触发人类最高自觉良知的生发,这在我们大学毕业后将近10年的农村调研和纪录片的拍摄经历中深有体会。同时,文艺工作者对自己的文艺作品要有敬畏之心,毕竟我们创造的作品会被人们看到,那么,基本的良心就是要对观众负责,不能欺骗甚至糟蹋观众的心。陕北有句老话“人没有百年的寿命,但要有千年的打算”,我想将自己放在一定的时间长河里,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作品便会更加敬畏和谨慎,可能这也是柳青百年之后仍然会成为大家学习榜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