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

作者:任大援 夏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8



  武斌教授的又一部著作《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上下卷)》(辽海出版社),使人感到文化的分量。在这部60万字的大书中,既有丰富生动的内容,又有一以贯之的智慧,值得用心体会。

  中华文化在5000多年的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路,就像江河的流水在起伏波浪中流淌不息。孔子曾面对江河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从每个人身边走过,我们是否可以把握它的脉动?这部书给出了4个关键词:传统、传承、创新、发展,是我们加深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串钥匙。

  该书在讨论“传统”这一概念的时候,是建立在全球史视野之上。放眼世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世界上“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不止中华一家,有的在年代上甚至比中华文明更久远,但语言、文字、观念,以及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几千年延续不断,其强大的生命力,实为世界上其他文化莫能相匹。

  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延绵不绝?作者在书中指出了4个历史条件:一是成熟的农业,二是生存空间体量庞大,三是传承的自觉意识和机制,四是强大的创新能力。

  这种概括能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华文明以农业立基,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十分显赫。炎帝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也是华夏民族的开创者炎黄二帝之一;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丝织的发明者。男耕女织,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传统。事实上,世界上农业的起源,是在多个地区发生的,但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了传承的自觉意识?这和2500年前中国儒学的出现有关。

  儒学将天人合一作为理念,不仅仅是对天人和合现象的一种认同,而且把效法天地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自觉,通过效法天地精神来提升人的境界,充实自己的德性。例如孔子在江河之滨,不仅看到“逝者如斯”,同时也指出“不舍昼夜”,用以告诫弟子要像江河的流水,努力前行而不能息止,其最高境界如同《周易》中所揭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效法天地而心有所得,就称之为“德”,这就是道德自觉,也是儒学的一个特征。

  儒学主张通过教育的手段把文化传统延续下来,因此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都是讲学习,除了普通意义上的书本学习与实践外,还有向朋友的学习、自我内心修养的学习,一生永不停顿。儒学如此深刻的学习自觉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

  在农业社会生成的儒学思想,通过特有的理念,使中华传统文化延绵不绝,不仅在世界上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也给全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在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以上我们按照作者武斌的思路,讨论了为什么中华文化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读者要想真正了解中华文化5000多年生动丰富的发展和传承的精彩过程,可安心地阅读这部晓畅易懂的著作,在体验读书兴趣中提升胸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