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话”当有边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8

  如果一个人并非网络常客,那么他大概率不知道“哈基米”是什么意思。网络上总是流行着这样那样的“黑话”,花样迭出,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难免令人困惑。因而,网络“黑话”时时遭遇口诛笔伐。在笔者看来,对此椎心泣血大可不必,但持谨慎态度是必须的,网络“黑话”当适可而止。

  对于网络“黑话”,不必一概嗤之以鼻。网络“黑话”并不具有保密性、排他性,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接近术语的性质,只是更具日常交流属性,风格上往往幽默轻快。应该说,任何行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都会产生自己的特定用词和表达习惯,网络“黑话”的出现是语言系统发展流变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语言系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处于变动之中,不断接纳新的表达、淘汰旧有表达。中国语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许多常用词汇是舶来品。譬如,缘分、刹那等本是佛教用语;麦克风、霓虹灯等是通过音译或半译音半译义的方式,从其他语言那里借用而来的。这些表达已经融入汉语之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不会妨碍交流,也不曾对中国文化造成伤害。同理,某些网络“黑话”也可能被接纳进入社会大众的一般用语体系,比如赋能、痛点等词语的使用频率就很高。至于那些严重违背汉语一般表达习惯的词语如“绝绝子”等,几乎已被快速淘汰,不仅社会生活中没人说,网络中也不再有其位置了。

  就历史经验和目前情况来看,网络“黑话”对汉语造成重大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应对博大精深的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自我筛选、自我净化能力怀有充分自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网络“黑话”可以大加放任乃至鼓励,一份审慎与警觉仍很必要。

  (9月5日 《中国文化报》 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