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多位领军人物为行业把脉——

立足中国文化根基 共探电影产业未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席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4

  8月29日,以“开启优质中国内容全球化模式”为主题的影视产业研讨会在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举办。本次研讨会分为上下场,来自中国电影业的多位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探寻出路。

  融入传统文化 传递正向价值

  上半场研讨会聚焦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的互生关系,结合主流电影最新成功案例,思考这些作品如何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展现自强、乐观的人文精神,为国人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说:“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这几年通过电影作品的呈现,给大家提升了自信。这种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酝酿和润物细无声的培育。”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认为,从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市场的占比来讲,大部分是中国电影、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再是一句空话,背后是中国综合实力、中国电影产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评价道:“我们的电影艺术家越来越懂得如何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华美学的宝藏,把它化为活生生的、新颖的影像形式。我们更加明白要有获得感、幸福感,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需要回归自身的民族传统。”

  嘉宾们围绕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之路各抒己见,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献计献策。保利文化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保利影业董事长李卫强提议,可以让更多海外的导演和电影工作者到中国来体验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认为,有唐人街的地方,旁边的电影院春节的时候都应该放中国影片。这就需要发行商有效地去推动国际发行,培养国际的发行商和国际的买家。长影集团董事长庄严表示:“今天中国的电影正青春,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建立起来,能够带电影走出国门。”

  创意技术交融 打造高质量电影

  下半场研讨会围绕电影创作与电影制片展开。多位中国电影创作与产业领域代表人物,从各自专业角度探讨如何在创意和技术的交融中,打造引人入胜的高质量电影作品。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其多样性和创新性引领着全球文化娱乐市场。其中,类型电影在满足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为电影业的创意、商业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编剧葛瑞认为:“先有艺术类型的探索,然后再加入个人的表达,才能呈现出大家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既叫好又叫座。尽量找到故事本身的商业属性,也就是一个破题。”导演李蔚然表示:“类型片虽然能帮助观众对电影建立预期,模式一旦建立了就会重复,重复就会让大家感到厌倦,而观影需要新鲜感的持续,所以熟悉的陌生感才是类型片创新的关键所在。”万达文旅集团副总裁兼万达电影执行总裁陈洪涛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成熟对中国类型片的发展越来越利好,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各位嘉宾也畅谈了自己参与的最新作品。导演、演员王宝强认为,《八角笼中》的逆袭并不完全是幸运,创作者最关键要找到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好的电影“就像聊天一样,通过电影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洲谈到《长安三万里》的成功时说,追光动画一路走来已有10年,《长安三万里》虽然做了3年,但是说它是10年之作也不夸张,“如果没有前面7部作品的积淀,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做《长安三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