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产学研合作推动出版学科共建共育共生
——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4
为助力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推进出版学科共建,8月30日,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在天津联合举办“产学研合作圆桌论坛”,来自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的代表济济一堂,以“共建 共育 共生”为主题,聚焦如何打破产学研合作中的壁垒,打通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共商合作路径与方法。
共建过程一定是双向的
论坛上,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介绍了过去一年里,在与中国出版集团共建过程中,研究院取得的一系列喜人成果。她表示,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给家长和学生讲清楚出版是什么、学什么,更要在人才培养上明确“业界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向业界发出呼唤,听到来自一线的需求,也期待得到更多业界领军人物的指导。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依靠业界和学界的不断碰撞交流,调动各方力量,把出版学科建设、出版人才培养做实做优,把出版学科建好建强。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介绍,南开大学1984年创办编辑学本科专业,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所连续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他表示,学界和业界长期存在交流不足、常态化互动不够的问题,而这次论坛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双方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高校发挥智力优势,为出版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尽可能快地发挥作用,从合作机制上探索产学研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看来,一个“共”字充分体现了此次论坛的主旨,通过业界和学界共建,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业界和学界的融通。他指出,通过共建推动,业界和学界从曾经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现在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融通最终目的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这个过程一定是双向的。
出版学科要办出各自特色
共建是机遇,打开了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实践经验丰富的出版人作为业界导师走进高校授课,出版社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编辑们也多了“充电”进修的渠道。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刘伯根表示,学界和业界不要把彼此当“外人”,产学研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共建一流学科,建设出版强国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在他看来,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来支撑,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一流的人才既需要企业的培养,也需要高校的输送。在教师队伍中,应该有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的编辑或管理者,应该使用大量的鲜活的出版案例;整个出版产业链,都可以作为出版学科的实践基地。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表示,出版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在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转型中,要重视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培养。他以上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蔡元培等人的交往,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为中华书局输送人才,以及叶圣陶、周振甫、钟叔河等优秀编辑同时也是出色的学者为例,说明学界业界的融通为出版业带来了深远影响,期待越来越多的业界人才能够在高校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围绕产学研共繁荣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产业兴是学术兴的前提,反过来没有学术繁荣,产业则一定走不远。他建议高校的出版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办出各自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
呼唤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
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多家参会出版集团的共识,特别是融合出版、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跨学科人才。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班峰表示,该集团已经和南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见习基地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希望通过与学界共建共育,联合攻关,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育新路径,在业态转型方面开辟新赛道。
谈到学科共建,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丁伟感到恰逢其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他表示,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应局限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层面,而应拓展到产学研方方面面的融合。
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于强表示,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相有需求,前提是各自有效益,成果是双方共赢。
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表示,出版编辑岗位需要“通才教育”,培养广阔的知识面。
需要注意的是,多位与会专家提到,高校应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通过“抓两头”,既补足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短板,也引导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故宫出版社社长章宏伟表示,我国的出版学虽然起步艰难,但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主管部门、高校等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出版学科的性质本身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介绍了中南传媒产业研究院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整合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杂志等优质资源,建设服务出版业的专业智库,引领企业发展。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和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提出应该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建议开设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建议,要注重“出版+”课程研发,产学研协同一定要与用结合起来。
论坛最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出版学科应强化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建设,为出版行业输送有情怀、有定力、有能力、有责任的专业人才。培养跨世纪出版人才,高校是主力军,出版社也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的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