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麦霸音乐会”线上超1亿人次观看:

用乡音为家乡上分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0

  浓浓的乡音,悠悠的情思。方言与音乐融合,穿越时空和地域。当苏州评弹碰撞潮流B-box(在21世纪初兴盛起来而形成的一种音乐文化),经典民谣遇上方言改编……8月21日晚,在“万园之园”圆明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方言麦霸音乐会”点亮了这座文化宝库,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音乐人齐聚一堂,让东西南北的乡音和歌声汇聚在祖国的心脏。

  作为“我的家乡很好听·快手方言麦霸大赛”的收官之秀,快手“方言麦霸音乐会”汇集了宝石Gem、宋木子、张尕怂等东西南北部的发起人,郑向东、娜达韩等方言音乐麦霸,以及各个地区的方言音乐大咖,他们用经典合唱、流行串烧、民谣改编等百变音乐展示出方言的魅力,吸引超过1亿人次网民在线同步观看。

  更走心,一定能走得更远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音乐会伊始,武汉民谣创作人冯翔等4位发起人及方言音乐达人们便以一首《故乡的云》点燃全场热情氛围。随后,方言音乐达人们再次献上了赛事热歌,呈现方言韵味。四川成都的郑向东和江苏南通的江南韵组合用潮流B-box与柔情评弹的碰撞,创意演绎了大赛热曲《州州》。

  “方言音乐在成都,其实很早就有了。”生于1993年的郑向东,14岁就开始接触B-box。对他来说,方言音乐的熏陶起于儿时,“读小学时,我就听到一些前辈在用四川话做音乐,当时觉得很好玩。”2013年,郑向东为参加综艺选秀的伙伴担任B-box伴奏,接触到行业前沿的他开始感受到,方言说唱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喜欢。2018年,正值自媒体兴起的时代,他也正式开始把音乐当作职业,逐渐成为四川B-box文化的重要推广者之一。“四川话有一些顺口且好用的语气助词,比如‘嘎’‘喃’,这能很好地掌控音乐表达的情绪,会让人解压也好,开心也好,总归能让音乐更走心一点。”郑向东说道。

  来自东北的翻唱歌手娜达韩以东北话举例表示,东北话的音调是往下走的,“用播音专业术语来讲,叫作‘语尾下坠’。所以,会显得很洗脑、很魔性。”

  “语言其实是有旋律的。”来自合肥的音乐人王子健表示,如果用音符来写歌,就要有音高来表达,有时一句旋律没有匹配到普通话,就会自然而然匹配到方言。在王子健看来,现在时代跟10年前完全不一样,有些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会被无限放大。“如果想把方言带给全世界的受众,就要把地道的东西变有趣。”王子健说。

  注重“表”,更注重内“里”底蕴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是一地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可以给人们带来久违的亲切与感动,而包容的网络平台和悦动的韵律,则给了方言更多的展现舞台与空间,形成“乡音”里的文化魅力。

  “听不同地区的人说话,会感受不同的热情。”来自广西贵港的快手主播润夏用甜美的嗓音,结合贵港话演唱的《还小的时候》,让她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在她看来,广西白话低沉得让人如入“温柔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方言,在娜达韩看来,东北方言的魅力主要在于其鲜明的特点,五湖四海的人都能一听就记住。“人们对东北人普遍有着热情直爽、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的印象,故而让东北话音乐自带‘热情效果’。”娜达韩说道。

  承载乡情的方言,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密码。“我今年22岁,但已经离乡快9年了。”润夏坦言,自己很想念家乡,“但我知道自己不能回到安逸的状态。我走出来,是为了带更多人出来。我想让广西的那些表妹们知道,这个世界太大了,你可以走出来看看。”润夏动情地表示,音乐给了她消除差异化、追求不同人生的机会,她期待回到家乡,以亲身经历去鼓励更多年轻人勇敢逐梦,走出多样的人生路。

  东西南北的乡音,唱出如诗如画的江南、乡愁筑起的山丘、黄土高坡里的圪梁、热情火辣的雾都……当方言插上音乐的翅膀,调动起人们熟悉的网络视听形式,就不再只是非遗文化形式中的一个个“符号”,而成为人们可感知、可共情、可传播的艺术作品,方言文化在新的审美视域下也获得了传播新动能。

  “我写歌的灵感源自成都的烟火气息,希望大家从我的作品里能感受到这里的人很热情、好客,这座城市充满希望和未来。”郑向东说道。娜达韩表示,自从自己的创作形式受到更多人关注,她就有了更多责任感,去通过方言音乐来传播家乡文化。“过去,我只注重于方言的‘表’,如今更看重‘里’,注重其中的文化底蕴。”

  “方言具有文化底蕴,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将这些内容传递给世界。”在郑向东看来,方言说唱一定有机会走到更高的位置。

  事实上,随着中华文化潮流不断强大,方言音乐背后是中国人精神深处的家乡。此次“方言麦霸音乐会”用“网生代”熟悉的音乐形式传递方言文化、讲述方言故事,既具潮流又接地气的形式在为音乐作品赋予文化灵魂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短视频、直播间里,感受到了天南海北的风土民情,体味到了恣意鲜活的情感共鸣。在快手持续繁荣的音乐文化生态中,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正持续成长,更多人将看见属于方言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会有更多方言因此走出“山沟沟”,讲述人们心目中永远的“故乡”和温暖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