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将有百部香港电影修复至4K版本

再续时光,重新焕发视听之美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0

  近日,在抖音、中国电影资料馆、火山引擎在北京举行的“再续时光——经典香港电影修复发布会”上,抖音方面宣布,三方正式启动“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一年内将100部香港电影修复至4K版本。

  对此,火山引擎视频云技术架构总监王悦表示,本次修复工作由火山引擎提供技术支持,与中国电影资料馆一起对电影进行“AI +人工”修复。其中,火山引擎首次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应用于老片修复场景,实现了修复效果的全方位提升。目前,《武状元苏乞儿》等首批修复的22部电影已在抖音、西瓜视频上线。其中,《A计划》《蜀山:新蜀山剑侠》也在上映40周年之际迎来首个4K修复版。


  经典港片生命力依旧旺盛


  “电影修复是一项世界性课题,其初衷就是为了抢救濒危影片,是保护电影遗产的重要举措。”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小光表示,“现在,我们借助于先进的技术,终于使胶片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应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本次计划修复的香港电影制作时间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涵盖徐克、陈嘉上、成龙、周星驰等多位知名导演、演员作品。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沙丹表示,这个时段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彼时内地正逐渐走向开放,香港电影成为很多内地青年了解世界的窗口。

  尽管距离当下已经很久,但经典香港电影在抖音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抖音副总裁陈都烨表示,2023年,抖音二创视频播放量排名前1000的电影中,经典香港电影占比达30%,看这些内容的用户一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说,“抖音帮助经典老片重新翻红,并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希望通过技术,重新修复这些经典影像,达到当下的视听要求,从而使其被更多受众所接纳、欣赏。”


  利用AI但仍需创新


  公开资料显示,电影修复工艺繁杂琐碎,历经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等步骤。但近些年,通过深度学习等AI技术,大幅提升老片修复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可能。

  王悦举例道,限于拍摄时期的设备和技术,早期香港电影会有不少穿帮镜头,如画面出现威亚线等。以往这种情况,只能依赖手工逐帧消除,而AI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到威亚的位置并进行擦除。

  过去一年,火山引擎曾分别携手西瓜视频和抖音,完成100部国产经典动画和Beyond经典演唱会的4K修复。AIGC因ChatGPT、Stable Diffusion等应用的惊艳效果受到广泛关注。王悦介绍,针对老片修复场景,火山引擎对AIGC视觉大模型进行了生成质量、视频任务和效率方面的算法优化,让视觉大模型能够在视频场景下更加稳定、优质、高效地输出内容。

  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王峥十分认可。他表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效率问题。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一定是将重复性工作交给AI,但同样还需要创新。比如在修复老影片的声音时会发现,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影片,很多因为是在老棚里的收音而造成声音缺失,声音的破损是不可逆的,但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将某位知名演员的声音全部拿出来做“训练”,形成其语音模块。比如周璇,当某段声音中她的对白没有时,用语音技术便可把周璇的声音再次复制出来,这就是一个创新之处。

  “我们前期发现懂AI的人不懂电影修复,懂电影的人不懂AI,怎么才能把两者完美衔接在一起,一直是行业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两者的优势设计出了‘人工引导型人工智能上色’。”王峥介绍,2021年建党百年时,便是用了这套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上色系统修复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版,成片修复用了一年时间。

  “新兴技术有其优势,但也要有所留心。”香港导演陈嘉上提醒道,行业要认识到AI大部分时间是凭经验做事,但影视创作是一种创新过程,当不停重复某件事,而且完全依赖它时,那么就会“停”在过去。因此,影片修复可以更多利用AI,但影视创作千万要小心AI,不能缺少创新。“很多人以为AI可以代替创作人,在我看来——对不起,不行!”


  尊重创作者表达意图


  修复老片最大的难题是保留艺术风格和美感。既要恢复影像原貌,又不能把旧片修成“新”的,每一个镜头颜色都要符合创作者当时的表达意图。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主任黎涛透露,修复团队大量参考胡金铨、张彻等武侠片大师的经典作品,学习港片的色调。“在很多影片的修复中,我们都想方设法邀请当年的主创走入修复实验室。”

  修复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更高的传播需求,在谈及修复要不要迎合现代审美的话题时,黎涛认为,修复首先要尊重原片,这也是为什么要尽量邀请主创参与修复的原因。比如《武状元苏乞儿》的修复工作,就得到了导演陈嘉上的支持,他结合技术修复的效果在色彩、光影方面给出指导意见。“过去拍摄只能调光不能调色,能用现在的技术把它弄好一点确实是好事。”陈嘉上说。

  在介绍修复中怎样保持老影片的胶片感时,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研究员赵世杰也特别提到了修旧如旧,特别是不能修复完后让老影片有如今的网剧之感,因此,“我们也在修复中不断讨论怎样在保持胶片颗粒的情况下更好地修复画质的问题,这其中是需要有所平衡的”。

  王峥从技术层面进一步解释道,修复过程首先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进行的,第一步往往是要做配光。胶片年代“光”是非常重要的,并不像现在数字拍摄时可能更多是“影”的调色。配光就是为了让其更有胶片感,加多了现在受众不接受,加少了影片又缺少光影下的那种韵味。所以,这仍是修复过程中较难的部分。

  对于将《我的祖国》《永不消逝的电波》从黑白片修复成彩色片,在创新的同时也不免有人提出“将当年拍摄的黑白电影修复成彩色版,会不会对原著有不尊重”的疑问。对此,黎涛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的影片,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第一版是4K黑白修复的。同时,为了满足传播需要,也另做了一版4K的上色,其传播效果非常好。“其实大家真的不用担心,比如《武状元苏乞儿》威亚的问题,我们就算修复时把威亚去掉,库里面也一定会存一版原有带威亚的,原片与修复版一定会差异化保存,原来的黑白片与修复后的彩色片保存更是均有留存。”黎涛补充道。

  陈都烨表示:“真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拂去记忆里的尘埃,再续时光,重新发现香港电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