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标本兼治,为电视收费“解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0
“套娃”收费困扰了不少观众。 朱慧卿 图
科技发展本应惠利大众生活,然而,电视荧屏愈大、可观看节目愈丰富的背后,却是繁杂的操作流程和众多的收费项目,看电视难、看电视烦成为困扰大众的新问题。
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要求,今年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的问题。天下苦电视“套娃”久矣,此次会议的召开让大众看到行业主管部门整治电视乱象的决心和部署,更看见电视荧屏干净、舒心的未来。
电视作为传统家电,彰显着一个家庭的热闹与温馨,是一种极具“氛围感”的家庭功能性产品。电视收费本无不妥,但“套娃式”收费不可取。电视收费包含多方面内容,例如直播收费、软件收费、影片单独收费等。观众在购买一项服务后无法享受完整的电视服务,需要不断叠加收费项目以获得综合体验。这一过程中,观众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大幅提升,服务体验却极大降低。观众会在持续的“加码”付费中,产生一种“受骗感”,原本良性的付费服务体验,转变成了令人反感的组合消费。
其实,为了赢得市场青睐,电视提供多元的功能服务,这个出发点是良好的。然而,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并未及时跟进,由此产生收费主体多且收费不透明现象。一方面,电视作为观看媒介,承载了多平台的影视内容,观众的收看行为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不同主体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附属关系,由此导致多方收费现象;另一方面,不同影视内容提供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也导致尽管影视内容在同一媒介播出,但彼此间很难形成统一的收费链条,并且收费也较难公开透明等问题。
让电视收费透明起来,还观影以愉悦。观众的另一层身份是消费者,只有当消费明码实价,才能让观众真心购买。电视收费透明的背后,是拒绝收费套路,把套餐使用范围和权责进行划分。这样,可以让观众在心甘情愿为观影付费的同时,如观影过程中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找到工作人员予以解决,由此获得舒服、满意的观影服务。为了落实解决这些问题,会议要求,按照“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综合考虑近、中、远三个阶段完成相关任务。
此次工作部署会上还指出,要“大力改善观众开机看电视的体验,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 开机即看直播电视频道”。“开机即看”是最简单也最基础的要求,它满足了核心观众的基础观看需求。只有在保障这一基础功能直观呈现的同时,电视寻求多元发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追求纷繁的电视功能,忽略操作的便捷性,容易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之中。
电视观看操作复杂的背后,是对自身定位和服务属性的错误认知。近年来,家电市场竞争激烈,电视这一传统家电一方面需要适应移动设备的客户分流,另一方面需要应对投影仪、VR设备等新兴观看设施的冲击。于是,电视荧屏越做越大,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在直播节目的基础上,还提供直播回放,并融合多种线上平台资源,形成综合一体式收看“枢纽”。这一发展路径的背后,是以补齐“短板”的方式赢得多元观众青睐,却忽略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保留,即核心观众的收看体验升级。
电视观众中家庭妇女以及老年群体占据较大份额,这一群体花费更多时间在家庭生活中,对电视有着一定的依赖。与主要收看群体不匹配的是,电视操作难度越来越大,步骤越来越复杂。观众打开电视首先进入的不是直播频道,而是花里胡哨的“主页”。面对众多的功能选项,观众需要在多次操作之后才能看到心仪的节目。如此繁琐的操作流程无疑提高了电视的观看门槛,使得电视违背了“老少皆宜、阖家欢乐”的初衷。
电视是一种极具场景感的产品,它承载着家庭的爱与记忆。不论社会如何进步、媒介如何升级,看电视依旧是一件让人放松且愉悦的事情,这是电视这一产品的内核所在。减少额外消费,还电视以干净和舒心,方是这一产品长久留存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