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里的古籍修复师
——记安徽图书博物馆馆长季玉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7
正在修复古籍的季玉方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内部的图书博物馆。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 供图
在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总部有一座安徽图书博物馆。这个由前身是安徽省新华书店的国有文化企业建成并运营的博物馆,是国内出版发行行业首家以收藏展示线装古籍善本为主的博物馆。馆长季玉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三十余载。
发行集团为什么会运营古籍博物馆?古籍修复师为什么会在发行图书的企业工作?古籍修复师又是如何成为这家博物馆馆长的?这之间的联系,始于书,不止于书。
馆藏六千,修复十载
走进安徽图书博物馆,尘封厚重的华夏文明被缓缓展开。在柔黄色的灯光下,玻璃罩中的古籍被摊开,静静安放其中,穿越时空来到观者面前。
季玉方介绍,目前,安徽图书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近6000册,大部分都是经他修复的古籍。时间跨度从明朝至1949年,内容涵盖历史、天文、地理、科技文化、传统医学、文学、地方文献、宗谱方志等。馆藏中有不少“镇馆之宝”,比如:列入国家珍贵善本名录的明朝成化年间的《资治通鉴》;全套100卷的《钦定佩文斋书画谱》,成书于康熙年间,收集了从唐朝到明朝700年来的书画艺术参考书目;全书40卷《大清律例汇辑便览》是一部全方位的法律全书;清朝六安人氏黄鼎所纂辑的《天文大成辑要》,馆藏全套80卷,汇集了天文历算、气象地质等内容,并附大量相关版画插图;清朝咸丰进士锡缜批注的《五七言今体诗钞》,原书由清朝桐城派代表姚鼐所著,馆藏的原批注版本为全国唯一。
在季玉方看来,安徽图书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而且是展示徽州文化的平台。“有些人想研究徽州文化,找不到资料,我们这里就可以提供。”安徽图书博物馆馆藏有关徽州文化的藏书主要有家谱、中医学书籍、地方志和皖籍名人所著文章等。家谱方面,有入选国家珍贵善本名录的《梅溪周氏宗谱》《谢氏宗谱》等。中医学书籍方面,有薛已等所著的《薛氏医案》,此书是徽州医学古籍的代表,并且刻印精美,体现了徽州刻工对艺术的追求;还有休宁人氏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是古时重要的中医学习书籍。地方志方面,则有光绪年间的《庐州府志》,全书100卷,经修复后馆藏。皖籍名人所著文章则有《李文忠公全集》,全套100册,为李鸿章一生之著作,此书刊印精美,印刷精良,用纸上乘,为晚清印刷之精品,是研究李鸿章一生不可缺少的文献。还有李鸿章一家三代所著文章合集《合肥李氏三世遗集》。
自2014年建馆以来,季玉方在此一边修复古籍,一边从事接待工作。该馆先后接待国际团体、企业单位、社会公众参观交流上千场次,每年有1000多人次来访参观。该馆还邀请有关学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同学们前来参观,同学们现场与馆藏古籍进行“面对面交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全面的认识,提升了对古籍修复技艺的认知,加深了对古籍修复意义的理解。
古籍修复师的“无我”匠心
季玉方修复古籍的工作室位于安徽图书博物馆的一角,这里氤氲着一种不动如山、沉静似水的气息。季玉方每日在此埋首于故纸堆中,专注平静安定,以高超的技艺“修旧如旧”。
每取回来一本需要修复的古籍,季玉方首先确认书名、版本,判断古籍年代以及用纸品类——是竹纸、皮纸或是宣纸。接着查看古籍破损程度确定修复方案。一般情况下,古籍损坏多为人为、虫蛀、鼠咬、受潮、絮化、边口焦脆等。季玉方会将以上情况归类记录进古籍档案,然后进行配纸,从存放几十年以上的手工旧纸里进行选择。配纸原则是原书籍用什么纸就配什么纸,“宁薄毋厚、宁浅毋深”,最大程度使修复后的古籍保持古朴和自然。
接下来,季玉方便会开始调制糨糊。季玉方说,这是古籍修复中特别讲究的一个步骤,糨糊质量的好坏,关系书籍的寿命。糨糊的原料是从面粉中提炼出来的淀粉,根据书页厚薄调制糨糊,“书页厚糨糊亦厚,书页薄糨糊亦稀”。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季氏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季玉方擅长针对絮化古籍进行修复,并在原有家传糨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性增加几味特选中药材,使得糨糊黏性适中,经久不腐,无异味,防虫防蛀效果更佳。
之后,季玉方进行拆书和修复工作,将古籍中的线和纸捻拆下来,把书页背面朝上、字面朝下放在修书板上进行连书口、补虫孔破损等修复。在一整册的书页都修复完成以后,进行喷潮、倒页(用吸潮纸吸干)、书页捶平压实,再经过齐栏、装护页、装书皮、制作书函等十几道工序,才算基本完成。
一页古籍的修复根据破损程度不同,从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修复的过程是一个磨性子的过程。季玉方说,古籍修复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艺,还要守住寂寞耐住孤独;另外,性子要静下来,要细心细致。完成修复后,季玉方会把古籍存放在安徽图书博物馆内,根据古籍保存需要的条件进行存放,等待参观者的到来和专家学者们的查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季玉方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古籍修复的坚持、在修复中感受的乐趣,都融在了每一次修书的溜书口、修书叶、压平、钉纸捻、装书皮、订线等环节中。也因为高超的古籍修复技艺,季玉方被评为2022年度“安徽工匠”。
源于中医学习的古籍技艺传承
季玉方的曾祖父是光绪年间的文人,同时也研究中医。因为家中医学藏书年久自然破损,开始研习古籍修复技艺。季氏古籍修复技艺由曾祖父传承到现在。
1994年,18岁的季玉方从河南杞县老家到安徽合肥当兵,在部队的业余时间里,季玉方依旧研究古籍修复。那时,一些专家学者慕名而来,将收藏的古籍交予季玉方修复。2006年,季玉方从部队转业至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驾驶员,业余时间仍旧一心学习提升古籍修复技艺。2014年,机缘巧合,季玉方受荐成为安徽图书博物馆馆长,在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实现了把古籍修复当成工作的儿时梦想。
季玉方不遗余力地传承古籍修复技艺。从2015年开始,季玉方连续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导师。2019年至今,应安徽省文旅厅“非遗进校园”要求,季玉方一直担任安徽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课外教师。季玉方常对学生们讲:“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一门手艺的传承,更是让人们看到匠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坚持,看到他们的信心与决心。”
以书为媒联结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956年10月,新华书店安徽分店制定《古旧书收购暂行办法》,确定22个县店为古旧书收购点,并在合肥、芜湖、安庆、屯溪建立古籍店,开展古籍旧书收售业务。至1961年,共收购古旧书100多万册,其中,稀有、珍贵古旧书3000多种,达2万多册。在此过程中,新华书店安徽分店收购到不少珍贵革命史料,保护和抢救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部分稀有古书已捐献至国家图书馆。1962年11月,安庆市店古旧书店整理翻印《安庆府志》400部,发至全国各古旧书店及大专院校图书馆……2014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邀请季玉方成为安徽图书博物馆馆长,在此致力于古籍修复,并最大范围地进行展陈和传承。这是集团主动做好“第二个结合”、积极践行“盛世修文”的有益探索,是重视文化古籍抢救与保护的重要体现,也是集团在提升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努力实践,更是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题中应有之义。
谈到古籍修复对于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现代社会的意义时,季玉方说,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很多古籍都是孤本。修复好保存好这些古籍,希望未来有机会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了解记载在古籍中尚未被发现的知识。中华民族中这些宝贵的东西应该被更多人知晓,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解决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文有脉,行必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是我们这代新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