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惠学林 有功文献

作者:胡阿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4

  我初识金其桢先生,先是当年偶然得到金先生的鸿篇巨制《中国碑文化》,再是盛夏时节在南京鼓楼公园门口与温文尔雅的金先生握手结缘,屈指算来,这一晃,竟然已经20余个年头了……

  记忆之中,2001年迄今,早前好像还与金先生有过两三次并非专门安排的无锡小聚,印象并不算深;印象颇深者,还是金先生所著既适合书房补架又方便查阅学习的《中国碑文化》,也正是这部《中国碑刻研究通论》的基础。

  如何方便查阅学习呢?先言我常有查阅学习的需要。举我经历的两件事情为例,就可见出碑刻的重要与理解碑刻的不易。一件事情有关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我虽对此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仍存有一些疑问。我的疑问来自《鲁潜墓志》。《鲁潜墓志》的行文方法、行文味道,比较奇怪,这是我学习金先生之书以及其他相关著作后做出的初步判断。另一件事情有关扬州司徒村大墓是否为隋炀帝陵。面对社会大众甚至部分学者的强烈质疑,我做出了完全肯定的表态。在形成结论的考证过程中,我曾查阅过《中国碑文化》的不少章节,对隋唐碑刻中的墓志文献有了总体的把握。

  借用袁行霈先生《国学四十讲》推荐语“《国学四十讲》付梓,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访过旧碑、撰过碑文的我,评价经常需要查阅学习的《中国碑文化》为“嘉惠学林,有功文献”,应该就非溢美之词了。而这也是我接着要说的第二层意思,即《中国碑文化》确实值得查阅学习。

  金其桢先生之书值得查阅学习,以我个人的感受言,是因其仿佛碑史工具书的性质与规模,接近碑文化类书的体例与内容。这样的性质与规模、体例与内容,又基于金先生的如此认识:“由莽莽碑林、浩瀚碑海构成的中国碑刻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本书正是由此出发而立意宏远,颇有一股“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非凡气势。

  这样的立意宏远与非凡气势,灌注于《中国碑文化》上篇之《碑文化发展史略》,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穷原竟委共二十章、谈古论今近三千年,其梳理编排之劳,可谓大矣;又不独梳理编排,其于各别时代碑史的定位立论,皆是立足于比较视野做出的审慎归纳、特点总结。

  这样的立意宏远与非凡气势,笼罩于《中国碑文化》下篇之《碑文化专题专论》,从“碑与文字语言”“碑与诸子经典”,到“碑与民间生活”“碑的域外流传”,探赜洞微计二十一章,其条分缕析之勤,可谓美矣;其于各类型碑文化的价值应用,亦多能做到举例切当、资料丰赡、涵盖广泛。

  《中国碑文化》又经作者历时20年的潜心研究探索,深化积累,精心打磨,系统修订,结构调整,大幅增补,拓展改写,以《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全新面世了。《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共200余万字,为三卷本,第一卷为《中国碑刻史》,第二卷为《中国碑刻与中华文化》,第三卷为《中国历代珍奇碑刻考探》,以全新的面目奉献给广大读者。两相比较,《中国碑文化》近120万言,《中国碑刻研究通论》逾200万言,真蔚为大观也。原《中国碑文化》之上下篇已是经纬交织、彼此印证,而现今《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之三卷,又不仅纵则贯通、横则全面,复在纵横驰骋之余,殿以拓宽掘深、趣味盎然的珍奇碑刻,于是“通”之旨趣越发彰显,“论”之细密益形显著,“研究”意味更加浓郁。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金其桢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