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历程

作者:梅新林 俞樟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4

  《中国现代学术编年》以编年体式逐年著录和全面反映中国现代(1911—1949)学术的发展演变历程与成果,经过“十年磨一剑”的不懈努力而告竣。全书共12卷,1800万字,收录10万余位学者,8万余部学术著作,5万余篇学术论文,拥有自己独特的学术目标、理念与体例,对于系统总结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实践与经验,推动21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重构基于本土特色而又富有世界与现代意义的中国学术史体系,具有基础性、集成性与创新性价值,同时兼具大型工具书的重要功能。

  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是学术地图、学术群体、学术使命、学术创新与学术精神5个层面。

  其一,学术地图。书中不仅明确提出了“学术史地图”的核心理念,而且在中西交融与新旧转型的时空坐标中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的新型发展模型结构。对“学术史地图”加以重新定位与审视,可以深化对现代学术中西交融与新旧转型内涵与意义的认识。

  其二,学术群体。中国现代学术群体以普通学者为基座,然后,由著名学者群体中的学术名家、学术大师、学术领袖三个层级一同构成了一个逐层递升的金字塔结构。其中,学术大师可以参照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列出的1927年之前登场的现代大学者群体名单与1948年4月1日公布的院士名单(其中人文组28人)。居于学术大师群体之上的则是学术领袖群体,当以蔡元培、梁启超、章炳麟、王国维、陈独秀、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为代表。

  其三,学术使命。中国现代学术的使命可以归结为“现代转型”,包括两个“走向”: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一是从“学术”概念史的维度来看,现代“学术”概念经历了中西交融与新旧转型的意义重释。二是从“学术”发展史的维度来看,现代“学术”进程经历了中西交融与新旧转型的体系重建。三是从“学术”研究史的维度来看,现代“学术”史论经历了中西交融与新旧转型的范式重构。

  其四,学术创新。中国现代学术的创新,当以建构现代新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主要标志。如甲骨学、敦煌学、新红学的创立等,都是建构现代新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

  其五,学术精神。学者的天职即是学术研究,在现代的短暂历史时段中,不仅一批学术名家、学术大师、学术领袖成长起来,而且10万部著作(包括自然科学)得以出版,可见现代学术群体为此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亦有一代之学术史研究。衷心期待《中国现代学术编年》的出版能够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研究与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现代学术编年(12卷)》梅新林 俞樟华 钟晨音 等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