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内行”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6
核心阅读
在生活节奏特别快的当下,每个人,尤其是有资格被新闻媒体采访的那些人,往往是工作特别忙的人群。因为工作繁忙,有时会因为“信息茧房”,有时受工作领域局限,对外界的相关信息无法全盘准确地掌握。
在以电子化交流为主的当下,信息和想法被误读和曲解可谓无处不在。因此,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新闻人必须在事先和采访对象进行积极沟通,争取在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有深度交流,以便让新闻作品尽量贴近被采访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而不至断章取义,误会丛生。
经过事先交流和采访,信心满满地完成了新闻作品,发给被采访对象后,满以为对方会转发朋友圈,或者帮助转发给一些好友,从而为自己的新闻作品增加流量,也算是为一场新闻策划和采访画上了圆满句号。但让人失望的是,采访对象从最初商量采访时的热情友好,到作品最后完成时的“冰冰”有礼,话说得客气疏离,前后态度判若两人,不仅没有转发给他们的好友,就连他们的朋友圈,也完全不见这件新闻作品的踪迹。
新闻作品的本意和目的就是传扬,没人转发,甚至连被采访对象都不转发,无论是从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出发,还是当下媒体人避不开的流量考核,都是一件让人沮丧并需要反思的课题。怎样才能较为有效地激励被采访对象积极转发相关新闻作品?本人不揣冒昧,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积极沟通,深度交流,充分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真实想法
在生活节奏特别快的当下,每个人,尤其是有资格被新闻媒体采访的那些人,往往是工作特别忙的人群。因为工作繁忙,有时会因为“信息茧房”,有时受工作领域局限,对外界的相关信息无法全盘准确地掌握。
在以电子化交流为主的当下,信息和想法被误读和曲解可谓无处不在。因此,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新闻人必须在事先和采访对象进行积极沟通,争取在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有深度交流,以便让新闻作品尽量贴近被采访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而不至断章取义,误会丛生。
笔者从事教育领域新闻报道20多年,见证和记录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多次改革,其中包括课程改革、中高考命题思路改革等。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每一次改革,作为新闻媒体都有责任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让家长理解,让社会知晓,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一起做好教育这项千秋伟业。
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笔者也在多年的工作中拥有了一批教育领域的专家朋友。他们能鼎立支持本人的工作并且愿意随时接受采访,这和本人事先进行积极沟通,做好充分准备有很大关系。
在此举一个例子。学术和政策的文字往往是非常规范严谨又非常枯燥的文风,有时甚至艰深晦涩,这样的文风进入新闻作品,必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让非教育领域的受众较为准确地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也是本人多年践行并赢得广大读者认可的一个原因。但最初做这样的报道时,就有不止一位专家对本人进行了批评,其中一位专家甚至说:“你把我说的话写得这么浅薄,这不是我的风格和水平,我以后不接受你的采访了。”
专家们的态度提醒了本人,不同领域的互相沟通非常重要,信息对称的先决条件是“话风协调”,而新闻记者正是这个“协调者”。想到这些,本人多次上门和专家们交流,再三说明新闻报道必须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专业术语和过于学术性的表达。
经过数次磨合,本人的新闻作品赢得了专家们的认可,有多位专家会把本地的相关重要报道都首先交给本人采访,“南湖晚报教育”也因此成为本地教育界和家长们心目中的教育新闻品牌。
精心设计,策划到位,展现新闻人的敏锐和深度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常规新闻报道往往相对简单,不涉及很多人,或者说涉及很多人时也都是三言两语的“浅采访”,受众对这类新闻也是“轻阅读”,“是否转发”这个考量和“被采访人”的相关性不大。
“是否转发”这个考量和“被采访人”相关性较大的新闻作品,往往是较为深度的报道,代表一种敏锐的思考和深度解析。这样的作品,犹如一把双刃剑,会“360度无死角”地展现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和水平,做得好,可以“一战成名”,成为10万+的爆款;做得不好,则浪费了时间精力,还会给受众留下“准备不足水平不高”的不良印象,甚至可能被误读和曲解。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后面这样的结果?只有围绕当期新闻主题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到位,从报道的标题和框架,拍摄的背景和画面,到拍摄环节的过渡和转场,再到每一个采访的问题和角度,都事先想到并做好设计,才能展现新闻人的敏锐和深度。比如,提问的问题既要“内行”,要有深度,也要给对方启发和思考,能提升对方形象,让一次采访犹如一段完美的双人舞蹈,双方不仅配合默契,还各自展示了自己最亮眼的一面。
试想,一件新闻作品展现的是对方最亮眼的一面,对方怎么会不愿转发呢?浙江《南湖晚报》从2022年1月通过视频号推出“嘉有儿女”教育直播专栏,每次邀请嘉兴市实验小学“智慧爸爸”课堂的两位学员担任直播嘉宾,“智慧爸爸”们都非常积极地转发,把自己上直播的经历看作一次光荣而难忘的人生履历。这个每月一期的直播专栏也因此收获了6万多人次的旺盛人气,获评浙江省家庭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被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