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应不断完善同行评议机制

作者:李二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6


核心阅读

  善于结群建群,构建积极健康的小微学术生态。无论怎样,同行评议出现的风险都是学术生态在这一领域的体现,学术生态积极健康,则同行评议会呈现砥砺前行的态势;若学术生态溃败,同行评议则会呈现泥沙俱下、良莠难辨甚至互相倾轧的局面。所以根本之策在于改善生态。不过,改善生态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持续行动,非一朝一夕可以建功。对学术期刊来说,构建积极健康的小微学术生态更为可行,且更易出效果。在与学术社群的互动过程中,学术期刊可以不断地结群建群,结交有共同志向、有潜力、有追求、高水平的学人群体,组建起小微学术共同体,推动同行评议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持续运作。


  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术论文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不少学术期刊年收稿量逐年增长,有的甚至达到了数千篇。如何快速有效地在数量众多的学术论文中遴选出精品佳作?这成为所有学术期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学术期刊普遍采用“三审制”,其中同行评议的位置和作用最为突出。在实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中,双向匿名评议最为普遍。这种作者、审者互相匿名的机制无疑可以相对公正、高效地发挥作用,但也并非“一评就灵”,需要在现实反思的前提下持续改进完善。


  同行评议的“应然”与“实然”


  追溯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历史以及官方对学术期刊办刊程序的要求,可以发现,同行评议是2000年以来遵循“国际惯例”引进,其实质是源自对西方同行评议实践的“跨社会模仿”。在学术社群中,有资格、有能力评判学术成果的,理应是同行专家,尤其是小同行专家。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引入同行评议机制,不是一个追随潮流、可有可无的举动,而是形塑自身权威性、正当性的必然举措。

  当前,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整体上升和学术成果数量的急剧增加,学术期刊对同行评议越来越倚重,也越来越依赖。站在学术期刊一方,同行评议理应秉持“价值中立”原则,在鉴定质量、抵制学术不端、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彻底摒弃人情、关系、门户等因素,专业、公平、高效地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这是理想中的“应然”状态。

  现实中,“实然”的情况是怎样的,这一点至关重要。事实上,思维的差别、学科的分野都会对同行评议产生不利影响。可见,同行评议并不完美。


  同行评议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


  从制度设计看,“三审制”是维系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主要体制和流程,同时也有利于行政追责。现实中,不少学术期刊的“二审”就是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并不具备追责功能,学术期刊也缺乏约束同行专家的硬核机制,这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

  基于多年的办刊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现阶段同行评议存在着道德、质量和正当性三重风险。首先,道德风险。学术期刊邀请专家进行同行评议,他们理应是认真的、无私的、专业的、高效的,但现实情况是,高水平的专家未必是高水平的评议人,常常有“一句话式”的审稿,审稿意见不专业、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让期刊编辑和作者感到困惑、不解。其次,质量风险。现实中,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学科等会塑造专家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心智品质,针对同一篇论文,期刊编辑可能会得到内容迥异的意见,相较于知名学者或者一般的成熟研究,一些前沿成果很可能止步于同行评议环节。另外,我们用同行评议鉴定论文质量,可是由谁来鉴定同行评议的质量呢?在缺少足够的制度约束和正向激励的情况下,同行评议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再次,正当性风险。从现实看,一些学术期刊依赖同行评议程度较深,盲目迷信专家权威,缺乏办刊主体性,以至于造成编辑和作者、期刊和读者关系的撕裂,破坏了积极、健康、有活力的学术生态。


  同行评议机制的改进方向


  2021年5月,中宣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完善同行评议机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内容把关制度”。学术期刊是同行评审的实施者,针对同行评议存在的风险或问题,理应积极行动起来,消弭风险、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期刊、不同学科的期刊以及期刊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改进策略也不相同。结合同行评议的实践进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小处、可为处着手,不断改进。

  第一,要积极地将同行评议机制纳入学术期刊的办刊事业中。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未来高水平、高层次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对同行评议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要学术期刊真正把同行评议纳入办刊事业中,花大力气建设审稿专家库、组建优秀审稿人队伍、完善同行评议流程、提高同行评议透明度等,实现高水平、高效率同行评议的目标。

  第二,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创新同行评议体制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同行评议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个体学术期刊而言,在实行同行评议的前提下,完善制度设计,实现提高办刊水平和质量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必要不断创新同行评议体制机制,采取更务实、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目前,同行评议衍生了多种形式,包括且不限于双向匿名评议、众包评议、集体评议、开放式评议以及发表后公开评议意见等,部分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善于结群建群,构建积极健康的小微学术生态。无论怎样,同行评议出现的风险都是学术生态在这一领域的体现,学术生态积极健康,则同行评议会呈现砥砺前行的态势;若学术生态溃败,同行评议则会呈现泥沙俱下、良莠难辨甚至互相倾轧的局面。所以根本之策在于改善生态。不过,改善生态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持续行动,非一朝一夕可以建功。对学术期刊来说,构建积极健康的小微学术生态更为可行,且更易出效果。在与学术社群的互动过程中,学术期刊可以不断地结群建群,结交有共同志向、有潜力、有追求、高水平的学人群体,组建起小微学术共同体,推动同行评议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持续运作。

  第四,开阔视野,批判性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的理念和做法。同行评议是中国学术期刊学习国外先进办刊模式的“跨社会模仿”,被引介到中国学术场域后,取得的效果、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风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总结。我国期刊同仁和专家学者可以利用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在学习借鉴有益的经验做法的同时,宣传阐释中国同行评议的做法、经验和成就,比如“国际同行评审周”。自2015年起,国际上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同行评审周”,旨在宣传同行评审在维护科研质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汇集了学术出版商、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研讨、访谈和社交媒体活动等形式,在世界各地举办活动,为全球参与者提供交流的机会,2022年的主题是“科研诚信:建立及支持科研信任”,中国学术期刊同仁和专家学者可以走出去,发出中国声音。

  毋庸置疑,同行评议在提高学术期刊办刊水平和质量、抵制学术不端、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痛点”。针对同行评议存在的道德、质量和正当性风险,期刊界需要积极有效地行动起来予以改进、完善。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同行评议也不例外,在没有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替代机制以前,我们可以从高度重视、完善制度设计、创新评议体制机制、构建积极健康的小微学术生态以及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做法等方面着手,将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能够接受的水平。当然,我们不能奢望同行评议能够解决学术发表的所有问题,根本之策还是在于完善的制度建设、学术生态的整体改善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整体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