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血缘与学缘的交织——中国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王阳明及阳明学派》
“家孔孟而人阳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家孔孟而人阳明”,这是明代学者王士性宦游到江右后的感受,也是对阳明学派流传兴盛的一个概括。大家熟知的徐霞客注重的是自然地理,而人们不太知道的王士性关心的则是人文地理。以钱明先生领衔,集合了30多位国内学者共同铸就的百余万字的《地缘、血缘与学缘的交织》,署了个副标题“中国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王阳明及阳明学派”,把徐霞客与王士性两人的特长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该书纳入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由孔学堂书局编辑出版。
该书主要作者钱明及其研究团队花了3年多时间,沿着阳明生前到过的15个省市,寻觅阳明的遗迹以及阳明学派传人的情况,梳理出了以浙东为中心的阳明心学的4条传播路线(江西、浙江、安徽、江苏)、5个传播区域(绍州、赣州、吉安、泰州、潮州)的详细情况。阳明去世数十年后,“当是时,阳明先生之像遍天下”。这就是“地缘”。钱明等人把社会学的田野考察方法称为游学,在游学中对地方志、石碑、雕像、祠堂、摩崖题刻、书院遗址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了不少文献中遗漏的内容。如“致良知”之教,《阳明年谱》记载于正德十五年(1520),但无具体月份。在赣州通天岩游学时,发现摩崖题刻中有“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石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这“二十余字《王阳明全集》未收”。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发现不见于文献记载,与王阳明有关的三处白虎山题刻。可以这样说,这部百余万字巨著的面世,让学派地理学的雏形初步显现了。
一个学派要为当代与后世人们所认同,唯一的前提是广为流传。“流”可以说指地域,“传”可以说指传人。王阳明一生以讲学为己任,有亲传弟子271人,遍及浙、赣、苏、皖、闽、粤、黔、鄂、湘、鲁等省。而且在其传人中,各地均有家族世代相传的情况。如绍兴的张氏家族,从考上状元的张元忭起,中经张汝霖、张耀芳,再到明末大思想家张岱,一家四世,一个半世纪皆钟情于阳明心学。江西安福有邹守益、邹善、邹德涵、邹德溥、邹德泳,三代家传阳明心学之佳话;陕西渭南的南逢吉、南大吉兄弟,在绍兴受学于阳明后,传于子孙后代。逢吉传子轩、孙师仲,大吉传孙企仲及玄孙居仁、居业等。阳明心学依靠传统的宗法关系而代有传人,这就是“血缘”。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血缘”的作用性自不待言。一种学说有了“血缘”的因素,学术上的“地缘”也就扎下了根。
在“学缘”“地缘”“血缘”中,“学缘”起到了核心作用。相对于士人较难把握的“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学说而言,阳明心学较为简易明白,但又不像陆九渊那样过于简陋,所以它对士人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雩都人袁庆麟“从事于朱子之训”长达“三十年而无获”,后带了《刍荛余论》去赣州拜谒阳明,交谈后袁氏说:“闻其言,如日中天,睹之即见;如五谷之艺地,种之即生;不假外求,而真切简易,恍然有悟。”他受教于阳明3个月,收获却大于自己30年对朱子学的钻研。阳明是一个把生命与讲学合为一体的人,服膺他的,就收为学生;不服膺他的,经过争论之后,也会收为学生,王艮就是其中之典型。这就是“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