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老子〉演讲录》

妙解国学经典 顿悟知人论世

作者:朱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老子著《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一部格言式的智慧书,老子的智慧在这五千言里得到集中体现,而且他论“道”的玄妙、抽象,至今没有谁称得上完全懂。但人们从中普遍感受到了他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以及贯穿其中的自然精神与朴素辩证法。作为国学瑰宝,历史上,韩非子、魏征、唐玄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宋徽宗、朱元璋、顺治、康熙等都曾给《道德经》做注解;在当代,潘基文、钱钟书、白岩松、陈道明、林语堂、彼得·汉德克皆是《道德经》的拥趸。

  两千多年来,解读《老子》之人皆随其文化立场而发,或以儒解之,或以法解之,或以佛解之,或以西学解之,诸多途径,各展所长。深耕国学经典的阮忠教授在其所著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老子〉演讲录》(海南出版社)中则前所未有地“以老解老”,灵活调用相关典籍、历史故事、古代诗文,抛开烦琐的训诂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子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老子道家宇宙观的开始。阮忠教授为解析这奇妙无穷的“道”,煞费苦心,引经据典,从《论语·里仁》《论语·公冶长》《墨子·兼爱下》《韩非子·主道》《庄子·知北游》,到唐代欧阳询的类书《艺文类聚》、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佚文》,再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内容之丰富,文采之斐然,需一读再读才可尽数吸收。“以老解老”,以先秦相关典籍解老,以历史故事解老,是因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对相关典籍和历史故事的引用尽可能偏于春秋战国时期,会更有代入感。引入古代诗文的点缀,则平添些文学的色彩,使解读灵动而不太板滞,以高等级的文化自觉,让读者从哲学和文学高度领略《道德经》的魅力。

  《道德经》以“逆向思维”观察人生与社会,将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方法和价值中惊醒,从而进入全新、更大的格局。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时代转型,都特别需要《道德经》的启发。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述说的是湘水女神的故事,其中有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说的是湘水女神虽然不在了,但她缥缈的身影和悠扬的乐曲,已与江上青山相融为一。江上烟气消散,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阮忠教授巧用这两句诗为自己的再读《老子》做注解:老子虽然不在了,但他那意蕴深厚的道德理念已经与中华大地相融为一,不断启示后人,并让后人念叨和怀想。老子格言般的表述方式蕴含着深厚哲理,他希望君王善待百姓,希望每个人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不自彰自伐中,委曲求全,以退为进。在当下繁复纷扰之际,现代人要么锐意进取,“卷”得乐此不疲,要么突如其来地“丧”,只想“躺平”。所以当我们内心焦虑、无所适从时,应重拾国学经典,从中看看我们的祖先是怎么面对人生困顿,又是以何种心境去解决的。以《道德经》《庄子》等为首的国学经典在现代刮起了极简风,其实与断舍离的新式生活态度不谋而合,这有助于读者对抗当下心灵的焦虑,让心变得豁达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