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人士研讨《正好遇见你》

“戏剧+综艺+纪录片”弘扬非遗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0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网络剧《正好遇见你》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人士肯定了该剧在故事结构上的创新突破、人物塑造上的独特设计以及文化内涵与价值上的挖掘与表达,并围绕如何拓展同类题材剧的深度与广度展开深入讨论。


  让非遗和文物“活起来”


  35集网络剧《正好遇见你》由欢娱影视出品,爱奇艺联合出品,以“戏剧+综艺+纪录片”的叙事形式,通过在文化节目录制过程中穿插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小戏剧,将非遗技艺融入故事讲述,表现了传承人在传承之路上的初心与坚守,致力于让观众对非遗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与共情。

  在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来,《正好遇见你》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利用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体现出制作方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感。他希望制作方和创作者坚持既有的审美优势、审美个性与艺术特色,通过高质量作品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孙小兵表示,当下我们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用“文物+”的形式展现文物之美是时代所需,《正好遇见你》很好体现了文物的审美价值,并为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更多方式和传播渠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表示,《正好遇见你》重点展示富有地缘文化特征的非遗工艺过程,挖掘非遗的独特创作和古今传承故事,关注非遗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物品来照见中华民族数千年走过的历程。

  “这是一部颇具试验风格的历史文化综艺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海龙分析说,《正好遇见你》能够进行创新探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进行了具有文化使命感和代际传播的创作展示,在现代媒介融合且受众细分的新环境下,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形态与时代形态的转化;二是搭建了非遗与各个文化圈层观众的桥梁,为更加多元立体地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了创新力量。

  花丝镶嵌中国高级技师、《正好遇见你》首单元出镜匠人杜建毅谈道,在工艺品生产高度机械化的今天,《正好遇见你》将花丝镶嵌等非遗工艺通过影视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让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工艺。


  让传统文化“传下去”


  《正好遇见你》以“戏中戏”为叙事框架,讲述非遗技艺和古代文物,实现了戏剧、综艺和纪录片三者的有机融合,让观众在惊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时,还能关注到个体在历史长河和文化传承中的纽带作用。欢娱影视总经理杨乐认为,故事聚焦都市生活中的非遗传承,是希望凭借现代剧的形式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到个体与历史之间的潜在联结,给予他们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

  “《正好遇见你》是欢娱创作规划早、制作周期长的作品之一,尽管充满挑战,但却未能动摇我们拍摄的初心。”《正好遇见你》制片主任姜郡楠介绍说,“在不断努力下,我们成功邀请数十位非遗匠人讲述其传承历程。不管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是影视创作的理念与初衷,工匠精神都难能可贵,非遗与影视的结合也可以让更多人真正理解非遗精神的本质,关注、了解并爱上非遗。”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认为,《正好遇见你》把传统技艺、艺术和人生相融,升华了美学境界。当“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新国风,成为今天剧集创作热烈拥抱的题材富矿的时候,这种文化现象昭示了新一轮深层次的内容赋能。我们应该在两个坐标中来思考“新国风”创作:不管是平台方还是制作方,都需要在迅猛的数字传播和技术传播的潮流中,持续性完成多维度的产业升级;我们既要重归文化母题挖这个富矿,同时也要完成传统和现代的贯通。

  《文艺报》编审高小立认为,《正好遇见你》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感召下做到了与时俱进、永葆活力。该剧对非遗文化的挖掘展示并不仅仅局限于器物之美,而是重点刻画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情感。剧中在展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也在探讨它们面临的困境,给观众留下了开放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