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成长的审美表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4
长篇儿童小说《虎跳河边》(湖北教育出版社)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仅仅是阅读体验的感动,更多的是作家李鲁平用他哲学和审美的眼光打量和呈现少年的方式以及特别的话语形态。
这种打量和呈现,映射着一个乡村少年韧性成长,他的无奈、坚毅、聪明、良善和对世俗的抗争,通过内省性、极具朴素美的全知视角,给读者带来个性审美冲击。
在天虎成长过程中,李鲁平植入幺佬这个命运多舛的老艄公,还有人格成长导师谢老师,以及大量的植物、动物等,在人与自然智性光芒的照耀下,天虎从人生低谷走出来,披上了一身春光。
小说在审美表达上,采取的朴素美范式令人称道。朴素美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以善为美”,李鲁平在把苦难叙事上升到美学表达高度的同时,将沉重变为轻盈,就像卡尔维诺和芥川龙之介都写过的“蜘蛛之丝”,把繁复的人性深埋其间,不露其痕,跳出了困境儿童妥协苦难的“退缩式成长”窠臼。
天虎对待世界的方式和与世界交流的途径,都是通过具有让孩子温情成长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天虎备受命运欺凌,也是如此。从天虎对饥饿的切肤体验,到最后获得尊严、获得成长的滋养,都是通过朴素的具有哲学况味的审美细节实现的。这也是这部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
儿童小说的读者是孩子,给孩子展现苦难是要有所遮蔽的。我们在教给孩子面对苦难时,势必保持从容,丝毫不能使孩子对未来失望,影响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天虎是一个不屈命运和乐观从容的乡村少年,在生活的焦虑中、在逼仄的人际里,他拼命找寻人生的出口。在寻找过程中,人性的光辉一直环绕着他。小说中的几篇作文、幺佬唱的民歌、几次梦境,虚虚实实,传递着沉重人生的有效纾解、野蛮生长的轻快注脚。
天虎很荣幸,他在作家的笔下找到了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土壤、阳光和养料。所以,即便面对困境,他的内心依旧是良善少年:为放鸭人守护洪水中的鸭子,不要酬劳,只要一件雨衣,几天几夜,感冒失声。他内心澎湃着精神上的憧憬,还有对未来人生走向的思考。
有人说,苦难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人只知道这生活的半个真实时,他才会绝望。天虎不会绝望,作家深度介入他精神世界的方式有操作性和示范性,既彰显了稻草人主义儿童观和审美创造强调的“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也融入了顺应儿童和愉快的原则。今天,我们的儿童文学所面对的,就是吸收过多甜点而缺乏盐分的小读者,给他们一点微微咸的东西,毫无疑问对儿童更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