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历代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人最重视历史。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而在解读《资治通鉴》的著作中,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又是最重要的一部。
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他极深研几,文奥难解,其议论又出古入今,左右逢源,故其著作必须加以现代解读方可传承普及。《读通鉴论新译》(大有书局)在广泛吸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古籍整理通则,对原著进行了全面整理研究、白话翻译,为广大读者阅读参考提供了极大便利。
首先,精选版本,严谨校勘。《读通鉴论》始撰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三十年(1691)与《宋论》一并完成,此后一直以抄本流传,直至同治四年(1865)金陵书局本《船山遗书》刊行方正式面世。
本书的整理以岳麓书社《船山全书》修订本《读通鉴论》为底本,参校诸本,并按照古籍整理规范和有关国家标准,纠正现行各本原文的差错,提供统一规范的文本。其次,坚持“信达雅”原则进行现代语译。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在准确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追求语法结构的通畅和遣词造句的古雅;原文援引古籍文献尽量核对元典,还原本义;另在括号内加注人名字号、古今地名、年代以及相关内容,以便完整准确理解船山的思想观点,正确认识历代治国理政的得失成败。相较其他版本,经过考证,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这类问题,均于译文中加括号予以说明。同时,也改正了其他版本注释翻译的许多错误。再次,增加题解,提炼主题。每卷前撰写题解,以时间为序,以帝王为纲,以帝王系事件和制度,或一事一议,或同类事、同类人、同类制度与相关人、事、制度共议,交代历史背景,概括主要论点。每则原文只有序号,没有标题,该书则依据其主旨另拟凝练雅致的标题,如“刘邦几为富家翁”“更始之失,光武之资”“怪士不惩,天下不平”之类,以便阅读理解其本义。复次,核实本事,注明出处。对全书900多则论题,一一查找《资治通鉴》中的本事,在文后标示出处,以便有进一步深入探究需要的读者对照阅读,领悟其微言大义。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船山有言:“读古人书,以揣当世之务,得其精意,而无法不可用也。”对于船山的史论,我们正可作如是观。《读通鉴论新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国历史的精良读本,可以作为历代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