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字的伦理承诺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3

  以范长江和邹韬奋名字命名的新闻奖,已有30年的历史。30年前,与长江韬奋奖同步评选的中国新闻奖评奖范围里没有网络新闻,甚至连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都不被允许入围。而今天,数字化的新闻作品已成洋洋大观,在长江韬奋奖中占有多个奖项的位置,甚至出现了“融合报道”“应用创新”这样的兼顾技术与内容双重价值的奖项。

  如今评选工作已成为一个技术活,不仅业界人自己评,而且不少高等学校的学术人士也获得评委身份,当然评选的细则也越来越繁密,科学性也随之增强。一字之错、一个标点之误、一帧画面之差都可能成为否决之据。

  在这所有的评选标准之外,有没有无形的衡量尺寸呢?对照越来越细致的评奖标准,新闻人到底应该怎么去争取写出、拍出、制出获奖作品呢?

  回望范长江的新闻生涯,从他的职业理念中汲取营养,这是长江韬奋精神的后来者应该做的功课。

  范长江一生记取的重要职业伦理,是他初出道时从《大公报》领导人那里得到的一个字:“诚”。为这一个字,他冒险出入中国西北角,第一个进入延安采写红军,毛泽东曾与他长谈10小时之久。他从现场观察和第一手素材中得出只有共产党和红军可以救中国的理性认识。为此写出的报道,成为中国新闻的历史名篇,也成为诚实面对事实、诚恳处理文字的一个经典案例。

  “诚”的基础是实,非实无以“诚”也。所谓实,在新闻记者身上,就是面对真实的世界,认清客观的事实,这是终身要实践的职业行为。何时中止,何时就失“诚”。

  范长江认同“诚”字,这是与他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经历相伴随的。正是忍受过饥饿,遭遇过失学,长期被迫流浪和受辱,故成就了他的平民视角,对旧制度造成的社会问题有着切肤之痛,因之发而为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为生民立命,为改变不平社会而努力的质朴愿望。

  范长江这样一个没有学过新闻学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最有名的记者?后世的新闻史研究者曾经探讨过这一问题,从他的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答案,最接近事实的答案,在于他有强烈的、诚实的反映社会与民声的追求,在这个追求中把“诚”这个至简之念,化入到至为复杂的活动范围和文字创作中。

  由于以圣洁的态度对待采访与写作,所以得出合乎逻辑的新闻分析就有着合理的预见性。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毛泽东更是亲笔致信鼓励:“甚盼时赐教言,匡我不逮。”一个新闻人的工作能够得到领袖的这般评价,可以算作精诚所至。

  时下的网络环境中,与“诚”字相对的是“伪”之充斥。伪信息、伪证、伪作、伪冒、伪撰、伪论……以至人们不得不将新闻信息的防伪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在新闻评奖中,凡涉伪均一票否决。

  伴随长江韬奋奖30年的评选,30年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历经了1994年、1997年、2009年、2019年四次修订。可以说评价作品与对人的评价是在同步推进。透过修订的条文可以感受到,新闻人的伦理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数字时代有多么繁杂的技术应用,多么幻化的场景出现,这与范长江时代只靠一支笔、两只脚的背景当然不一样,但是以诚的伦理对之,都是新闻人不二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