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式文学”:网络梗的新现象

作者:樊树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3

  广东的“依萍”,福建的“孙悟空”,北京的“哪吒”……最近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梗,“被正式确诊为××”。7月7日,“西安人被正式确诊为沈眉庄”的话题冲上热搜,市民说:“到处都是游客只想窝在家里,这个状态像极了《甄嬛传》里沈眉庄,我才懒得出去,看到人就烦。”

  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层出不穷的新梗。随着酷暑季节的到来,“被正式确诊为××”也在网络空间流行和蔓延,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和关注。而对于“确诊式文学”狂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为其用风趣的语言解构生活的辛苦,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者有之,批驳其为语言表达的贫瘠,斥其太无聊者也有之……

  正如一篇文章所言,网络梗本身是一种解构性的精神释放。而当一个网络梗出现后,大大小小的舆论单元都蜂拥而上,这多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某种贫瘠。

  然而,“确诊式文学”在网络上受到广泛推崇,激发了众多网友创作和模仿的欲望,无疑记录和见证着网络世界的文化创造,也让文学和影视的经典片段再次和现实生活完美邂逅,本身也为经典走近大众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引导着社会公众审美情趣的“向好向善”,在幽默中透露着睿智,在情绪宣泄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现象。

  网络的出现为表达方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北京人被正式确诊为哪吒”,意为北京最近持续高温,人们仿佛哪吒脚踩了风火轮去上班;“福建人被正式确诊为孙悟空”,也是因为酷暑难耐,当地人仿佛孙悟空待在炼丹炉里……可谓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吧。

  网络流行文化传播能力不但强大,而且有很大的影响力。“确诊式文学”从修辞手法上判断,属于一种比喻。不得不说的是,网络上任何一种“梗”都具有时效性,也都要有相适应的语境。从“Hold住”到“YYDS”,从“栓Q”到“芭比Q”,从“挖呀挖”到“确诊式文学”,网络梗总是与社会热点如影随形,也总是走在推陈出新的路上。

  “确诊式文学”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如“明日黄花,风情不再”,但即便如此,又怎样呢?这就是网络文化现象。哪怕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但也激发过广大网友的精神共鸣,体现过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