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古籍,让文化血脉永续流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2

  古籍浩如烟海,但并非都是完好无损的。据披露,有1000多万册(件)古籍亟待抢救性修复,可谓任重道远。保护的目的是运用,是作用于当下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让古代典籍“活起来”,才是古籍保护的终极目的。

  为了更好地使用古籍,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应用场景。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能给古籍加标点,对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等进行标记,准确率高达94%—98%。系统从儒家理学巨著《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了“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这无疑为古籍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有传承就有创新,唯有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直面当代中国的问题,才能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有关各方,一方面要做好保护工作,采用各种新科技手段留住历史的真实面影,不使其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散佚;另一方面则要充分挖掘深植于传统文化中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内容,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使之成为丰厚的文化滋养。

  (7月8日 光明网 龙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