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人间 惬意人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3
由王景琳、徐匋共同创作的《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书,不仅分专题介绍庄子这个人、《庄子》这部书、庄子思想的根源,而且对庄子“道”的学说、庄子的理想世界、庄子提出的修德途径、庄子对文人士子命运的思索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阐述,从不同角度建构一个涵盖理想、精神、思辨、社会、人生、修行、处世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立体化的庄子。
两位作者通常在每一章提出核心问题,接着带领读者从历史文本中找寻答案,而边注边议边评的写法,则让读者对于所述问题慢慢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加之两位学者几十年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写作经验,让这本著作既具备学术著作的严谨扎实,又具有通俗作品的可读有味。同时,也让读者重新认识庄子,重新阅读《庄子》,重新领略庄子的人格魅力。
《庄子》共收录33篇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庄子〉这部书》一章,两位作者细致考证了《庄子》的成书过程,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为读者回顾了《庄子》一书的前世今生,也让读者更深刻地领略与欣赏庄子学说的无穷魅力。
“逍遥游”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令文人士子向往的一种境界。那是对庄子心路历程的原点探索,是对理想世界、完美人生的美好憧憬,是对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终极追求。在《庄子》的语境中,“逍遥”意为无为自得,不刻意,不勉强,不违逆于本心,不纠结于俗务,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悠然闲适。而在王景琳、徐匋看来,庄子的“逍遥游”本质上就是以不受拘束的“心”随心所欲地“游”于现实、精神、意念中的各种境地,没有禁区,没有限制,无往而不“游”,无境不可“游”。换而言之,庄子并不主张人去有意地避世逃世,而是引导人在精神上“游乎尘垢之外”,保持人格的独立自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心目中的“逍遥游”: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合乎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自然变化,自由自在地游于无限的境地。同时也启示世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大、越高,受到的束缚也就越大、越深,忘掉一切欲望,忘掉对“功”“名”的追求,忘掉自我,甘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这,也就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逍遥游”。
一向以逍遥自适为追求的庄子其实也有自己的治国理想。庄子认为,只有君、臣、民各尽其责,方是理想的治国之道。按照庄子的设想,圣人君主之治,应当是一种不刻意有所作为的治,即圣人君主对处理一切事务都怀有一种“圣人之道”的君主心态,诸事顺道而行。正是在这样的“治国之道”理念的指导下,庄子笔下的社会现实自呈一派景象。庄子所推崇的治国之道,是“以圣人君主为核心的、以神人臣子为支柱的、以至人百姓为基础”的三方面共同搭建起来的。庄子构建的这个和谐自在的理想国,任万物来去不送不迎,顺应自然不藏不留,超然物外不急不躁。庄子的治国理想,其实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去发展自己的长处,如此一来,每一个人都有了个性,中国的文化就会变得愈加丰富。